序&潘颂德 1
第一辑 关注社会风尚 3
话说“无形资产” 3
“自律”与“自绝” 5
《大腕》受冷落的启示 7
有感于罢免百名村干部 9
难能可贵的“陪练” 11
令人惊诧的两条“人命” 12
开设“老年学”课程很有必要 14
还得弘扬“心灵美” 16
有感于临时熄灯 18
大家都来关心独居老人 20
如此验钞 22
弘扬“国粹”——中医 24
岂能弃简复繁 26
借世博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 27
但愿人性化服务遍地开花 29
谁该“反思” 31
骨鲠在喉说“红包” 33
充满爱心的“睦邻点” 35
“免费班车”显真情 37
“捉刀”之风不可长 38
让患者在“休闲”中候诊 39
“重要”不重要 41
“改名引资”不可取 42
有感于高科技机器人 44
称呼和人际关系 46
感人肺腑的“五子棋局” 48
不该提倡的“谢师宴” 50
此“风”不可长 52
一项人性化的措施 54
一个深得民心的“通知” 55
为建设学习型社会鼓与呼 56
感人肺腑的《沂蒙颂》 58
惊诧后的思考 60
点赞“孝顺女”的义举 62
“无声餐厅”显真情 64
赞环卫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李影式公厕” 66
“院士开科普讲座”的启示 68
说“街头艺人” 70
感人肺腑的“心语” 72
充满爱心的“三下乡” 73
喜闻福音乐陶陶 74
有感于林荫道的创建 75
这个“瓶颈”摘得好 76
去“功利”,塑“心灵” 78
有感于特别的生日礼物 80
令人期待的智能养老 82
“论文买卖”何以成了产业链 84
为“美丽家园”点赞 86
辞旧迎新说“黄历” 87
令人敬仰的“拾荒者” 89
社会需要“代理儿女” 90
由挤“名校圈”想到揠苗助长 92
传承国粹重在宣传和推广 94
遏制童工现象刻不容缓 96
让清新之风吹遍学术界 98
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100
“一杯水马桶”的启示 102
多些渠道支撑老有所学 104
保护石库门迫在眉睫 105
“劳模摇篮”的启示和愿景 106
上行下效贪官成群的警示 108
拓展“小语种”,朋友遍天下 110
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 112
遏制假大学、假文凭刻不容缓 114
“多了30年”,是恐慌还是拥抱? 116
校园暴力的警示 118
“海归”给课堂带来新风 120
关爱特殊人群是我们的天职 122
奋力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124
一个人性化的创意广告 126
家风、行风和党风 128
“增负教育”何时休? 130
要形成人人读书的好风气 132
有感于全国最短的校训——“立信” 134
第二辑 钟情儿童文学 139
继承 创新 繁荣——“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得奖作品漫评 139
简论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 143
我和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情缘 149
名家云集的《儿童时代》 151
梦 153
闪光的储蓄罐 155
热线电话的铃声 157
描绘人生的彩霞 159
伸出你的手 161
吊扇和纸扇 163
收录机和手掌机 164
红灯和绿灯 166
寓言三则 167
爆竹旅行记 169
第三辑 涉猎民间文艺 173
谈谈民俗的比较研究 173
休闲娱乐 陶冶情操——上海近现代市民听唱、看戏与票友习俗 175
中外学者交流两则 183
蜚声中外 熠熠生辉——记棕编艺术家叶邦叔 186
三代传承 驰名中外——熠熠生辉的面塑艺术之家 191
《神剪传人绽奇葩》后记 196
第四辑 回顾难忘往事 201
满怀乡愁忆松陵 201
繁荣文学创作 培养新生力量——回忆上海市青年文学创作组 205
回顾上海市杂文家协会 208
谦逊过人的周恩来 210
周恩来夫妇的“八互” 211
我的天安门广场情结 212
陈毅文学生涯轶事 214
追忆夏衍的一次报告 216
也谈文字改革工作 218
父亲节的快递 220
我和《新民晚报》的情缘 221
难忘徐家汇广场文化 223
遐迩闻名的“盆景学院” 225
难忘的情缘 227
我和评弹的情缘 229
“知交”和“知音” 231
难忘的文学社团讲习班 233
喜剧影星韩兰根的遗愿 235
神秘的巨石阵 237
风靡一时的年历片 239
剑桥掠影 241
斗兽场掠影 243
莱茵河畔赛长跑 245
乐此不疲养黄蛉 247
从老闸北到新静安 249
第五辑 热心老年教育 253
共谋两岸老年教育发展之策——上海老年大学赴台湾访问考察活动回顾 253
铺路架桥,引导老人写“人生” 257
色彩斑斓的晚霞 261
师情 友情 人情 264
书香馥郁的“绝笔” 266
舒心的收获 268
我和老年教育的情缘 270
耄耋老人俞丽梅的第二春 272
温馨的暖流 珍贵的友情——致老年朋友 274
学员的良师益友 276
老师的新书房——访庞兆麟老师新居有感 278
烛光里的微笑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庞兆麟 280
第六辑 盛颂师友功绩 285
深情缅怀叶圣陶先师 285
德高望重的陈伯吹 288
新安旅行团的创建人和领导者——汪达之 292
学术界的老寿星——周有光 294
深切的回忆 无尽的感叹——读艾以《海上文谭》 296
热心慈善事业的社会学教授——蒋永康 298
后记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