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养生的概念和特点 1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9
第一节 春秋战国——中医养生学的起源时期 11
第二节 秦汉至隋唐——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4
第三节 宋金元——中医养生学的完善时期 38
第四节 明清——中医养生学的鼎盛时期 45
第五节 近代与现代——中医养生学的恢复与继续发展时期 49
第三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59
第一节 整体观念 61
第二节 精气学说 65
第三节 阴阳五行 70
第四节 脏腑经络 78
第五节 病因病机 86
第四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 93
第一节 协调平衡 94
第二节 畅通经络 95
第三节 形神共养 96
第四节 节欲保精 98
第五节 调息养气 99
第六节 “审因”和“辨体”施养 101
第五章 五脏养生 103
第一节 肝脏养生 106
第二节 心脏养生 109
第三节 脾脏养生 111
第四节 肺脏养生 114
第五节 肾脏养生 117
第六章 情志养生 121
第一节 情志变化 123
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128
第三节 调摄情志法 135
第七章 体质养生 143
第一节 体质学说与养生 145
第二节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 147
第三节 不同体质的特点及养生调护 149
第四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特点及养生调护 162
第五节 影响体质的其他因素及养生调护 169
第八章 环境养生 173
第一节 环境养生概述 175
第二节 地域养生 176
第三节 居住环境养生 180
第四节 居室环境养生 187
第九章 起居作息与养生 195
第一节 起居有常 196
第二节 劳逸适度 203
第三节 房事养生 206
第十章 睡眠养生 223
第一节 睡眠养生概述 225
第二节 睡眠环境与宜忌 232
第三节 失眠的预防 234
第十一章 饮食养生 237
第一节 饮食养生的作用 239
第二节 饮食调养的原则 242
第三节 进食保健 248
第四节 不同体质人群的饮食养生 251
第五节 特定人群的饮食养生 259
第六节 不同季节的饮食养生 262
第七节 不同脏腑疾病的五行饮食养生 266
第十二章 气功养生 269
第一节 气功的概念 271
第二节 气功的简明历史与基础理论 271
第三节 气功的基本内容:三调及三调合一 281
第四节 气功功法简介 284
第五节 气功的学习方法 290
第十三章 针灸经络养生 291
第一节 中医对经络(穴位)养生的认识 293
第二节 十二时辰与中医经络养生 294
第三节 针灸养生保健法 296
第十四章 药物养生 309
第一节 药物养生的机理 311
第二节 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313
第三节 益寿延年常用中药与方剂 320
第五节 膏方概述 357
第六节 药膳概述 369
第十五章 因人养生 379
第一节 胎孕养生 381
第二节 婴幼儿调护 385
第三节 儿童养生 387
第四节 青少年养生 391
第五节 中年养生 395
第六节 老年养生 397
第七节 女性养生 401
第八节 脑力劳动者养生保健 406
第九节 体力劳动者养生保健 408
第十六章 四时养生 411
参考文献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