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化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
第二节 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2
第三节 基础化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
第四节 数字的科学表达 3
一、有效数字的概念 3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4
第五节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4
一、物质的量 5
二、物质的量浓度 5
三、质量浓度 6
四、质量摩尔浓度和摩尔分数 6
五、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 7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 9
第一节 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9
一、蒸汽压 9
二、溶液的蒸汽压下降——Raoult定律 11
第二节 溶液的沸点升高与凝固点降低 12
一、溶液的沸点升高 12
二、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14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力 15
一、渗透现象与渗透压力 15
二、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浓度及温度的关系 16
三、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17
四、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17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21
第一节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 21
一、电解质和解离度 21
二、强电解质溶液理论要点 22
三、离子的活度和离子强度 22
第二节 酸碱质子理论 23
一、酸碱的概念 23
二、酸碱反应的实质 24
三、酸碱强度 24
第三节 水溶液中质子转移平衡 25
一、水的质子自递和溶液的pH 25
二、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及其平衡常数 27
三、共轭酸碱解离常数的关系 27
四、酸碱平衡的移动 28
第四节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29
一、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 29
二、多元酸碱溶液 31
三、两性物质溶液 32
第五节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33
一、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34
二、沉淀平衡的移动 35
第四章 缓冲溶液 39
第一节 缓冲溶液及缓冲机制 39
一、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39
二、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40
第二节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1
一、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 41
二、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的校正 43
第三节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43
一、缓冲容量 43
二、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44
三、缓冲范围 45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制 45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45
二、标准缓冲溶液 47
第五节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48
第五章 胶体 51
第一节 分散系 51
一、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51
二、胶体分散系的表面特性 52
三、表面活性剂和乳状液 53
第二节 溶胶 55
一、溶胶的基本性质 55
二、胶团结构及溶胶的稳定性 56
三、气溶胶 59
第三节 高分子溶液与凝胶 59
一、高分子溶液 59
二、凝胶 62
第六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64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概念 64
一、系统和环境 64
二、状态和状态函数 65
三、过程和途径 65
四、热和功 65
第二节 化学反应热效应 66
一、热力学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66
二、系统的焓变和等压反应的热效应 66
三、反应进度、热化学方程式与标准态 67
四、Hess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 68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70
一、自发过程及其特征 70
二、熵与熵变 70
三、Gibbs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72
第四节 化学平衡 73
一、化学平衡与标准平衡常数 73
二、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 74
三、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75
第五节 生命现象中的化学热力学 77
一、能量代谢与微量量热技术 77
二、非平衡态热力学与生命健康 78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 80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80
第二节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82
一、有效碰撞理论 82
二、过渡状态理论 83
第三节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84
一、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84
二、质量作用定律与速率方程式 84
三、反应级数 86
四、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征 87
第四节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89
一、van't Hoff规则 89
二、Arrhenius方程式 89
第五节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91
一、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91
二、催化作用理论 92
三、生物催化剂——酶 93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96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96
一、氧化值 96
二、氧化还原反应 97
第二节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98
一、原电池 98
二、电极电势的产生与测量 100
三、标准电极电势 101
第三节 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式及其影响因素 103
一、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式 103
二、电极溶液中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04
第四节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106
一、比较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强弱 106
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107
三、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限度 108
第五节 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 109
一、常用参比电极 109
二、指示电极 110
三、复合电极 110
四、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 110
第六节 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简介 111
一、传感器的概述和基本原理 111
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111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14
第一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特性 114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114
二、de Broglie关系式 115
三、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 116
四、Schr?dinger方程 117
第二节 氢原子的原子轨道 118
一、量子数与原子轨道 118
二、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 119
三、原子轨道的径向分布 121
第三节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22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122
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24
第四节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125
一、元素周期表 125
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27
第十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 131
第一节 现代价键理论 131
一、氢分子的形成 131
二、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 132
三、共价键的类型 133
四、键参数 134
第二节 杂化轨道理论 135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135
二、轨道杂化类型及实例 136
第三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39
第四节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141
一、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141
二、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 142
第五节 分子间作用力 143
一、分子的极性和极化 144
二、范德瓦耳斯力 144
三、氢键 146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149
第一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49
一、配合物的定义 149
二、配合物的组成 149
三、配合物的命名 151
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52
一、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52
二、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155
第三节 配位平衡 159
一、配位平衡常数 159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160
第四节 螯合物 163
一、螯合物与螯合效应 163
二、影响螯合物稳定的因素 164
三、配合物与医学 164
第十二章 滴定分析 167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 167
一、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 167
二、滴定分析的操作程序 168
三、滴定分析的计算 169
四、滴定分析的结果和误差 170
第二节 酸碱滴定法 171
一、酸碱指示剂 172
二、强碱滴定强酸 173
三、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175
四、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176
五、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78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 179
一、概述 179
二、高锰酸钾法 179
第四节 配位滴定法 180
一、EDTA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180
二、EDTA配位滴定应用实例 181
第十三章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183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83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83
二、物质的吸收光谱 184
三、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 185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86
五、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 188
六、分光光度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189
第二节 荧光分析法 190
一、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190
二、荧光分光光度计 193
三、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193
四、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94
第三节 色谱分析法简介 194
一、色谱分析的基本概述 194
二、色谱分离过程和基本术语 195
三、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195
四、气相色谱法 196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 196
六、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 196
附录 199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208
重点词汇中英文对照 212
参考文献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