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声调是汉语节律最小的基本元素 1
1.1 普通话声调的分类及其调型、调值、调形和调域 1
1.2 普通话单音节声调节律特征的叠加性、稳定性和相对性 4
1.2.1 普通话单音节声调节律特征的叠加性 4
1.2.2 普通话单音节声调节律特征的稳定性 5
1.2.3 普通话单音节声调调值的相对性 5
1.3 传统语音学时期对声调的定性研究(约490—1922) 6
1.4 现代语音学时期对声调进行的定性、定量研究(1922—1978) 8
1.4.1 实验语音学传入中国开创了对声调的定性、定量研究(1922—1949) 9
1.4.2 确立共同语标准、形成推普高潮、恢复语音实验研究(1950—1978) 20
1.5 声调研究进入辉煌的发展时期(1979—) 24
1.5.1 当代语音学研究时期的声调研究成果 28
1.5.2 形成声调的平仄律节奏是汉语优化组合的最大特点 42
1.5.3 吴宗济连读变调和协同发音理论对提高语音合成自然度的杰出贡献 44
第二章 停延是汉语节律边界的主要特征 53
2.1 汉语的停延和停延的分类 53
2.1.1 汉语的停延 53
2.1.2 汉语停延功能分类——生理停延、语法停延、强调停延 55
2.2 汉语停延的层次 56
2.2.1 汉语内部停延的层次 56
2.2.2 汉语内部停延时值级差是节律层次的标志 58
2.3 汉语停延的一般规律 60
2.4 汉语节律边界的停延层次和语法、语意层次的关系 66
2.4.1 汉语内三层停延切分和语法结构有关但不完全对应 69
2.4.2 汉语句外停延层次也有可能冲破语意和语法结构 72
2.5 停延是节律边界的主要特征,同时伴随着其他多维特征 74
2.6 语速的快慢主要由外部停延的音空时长决定 77
2.7 节律边界的“带气音空”具有表意和表情功能 82
2.7.1 中性语调节律边界的“带气音空”具有表意功能 84
2.7.2 感情语调韵律边界的“带气音空”具有表情功能 86
2.7.3 韵律边界“负停顿”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87
第三章 “和韵”新论对汉语韵律研究的启示 89
3.1 什么是“和韵” 89
3.2 对“和韵”旧释的回顾分析与评价 95
3.3 “和韵”新论和汉语节律研究 97
3.3.1 “和韵”论是传统二元对立统一思想在古代节律研究中的体现 97
3.3.2 “和韵”与汉诗格律的关系 98
3.3.3 能“为汉魏压卷”的“十字皆平”符合声调二元对立统一原则 100
3.4 “和韵”新论的应用 104
第四章 再论汉语节奏的周期和汉语节奏主旋律 108
4.1 节奏是言语的灵魂 108
4.2 再论汉语节奏的定义 110
4.3 汉语节奏的周期模式 116
4.3.1 往复型周期(ABC—ABC)或(ABC—DEC) 117
4.3.2 对立型周期(ABB—BAA)或(ABA—BAB) 118
4.3.3 回环型周期(ABC—CBA)或(ABC—CDE) 118
4.4 汉语节奏的形式 118
4.5 再论汉语节奏的主旋律 125
4.5.1 汉语节奏主旋律由音顿律(或长短律)、平仄律、声韵律、扬抑律叠加构成 126
4.5.2 层层相套的音顿律或长短律节奏形式 128
4.5.3 层层套叠的汉语平仄律节奏形式 131
4.5.4 层层套叠的汉语声韵律节奏形式 133
4.5.5 层层套叠的汉语扬抑律节奏形式 135
4.6 散文中汉语节奏主旋律的表现形式 137
4.7 汉语节奏主旋律在汉译诗体中的应用——朱译莎剧诗句的韵律辩证 146
4.7.1 朱译原文与误刊并和曹译对比看节奏主旋律在汉译诗体中的应用 147
4.7.2 朱译莎剧语言特色源自呕心沥血锤炼汉语的节奏主旋律 152
第五章 汉语句调及句调群组合模式与传统文化的“三生万物”论 155
5.1 句调是语调的基本结构单元 156
5.1.1 汉语句调的结构 157
5.1.2 汉语句调的调型模式 157
5.2 语意板块中汉语句调群的基本组合模式 158
5.2.1 句群中偶句调的三种组合模式——往复、对立、回环 159
5.2.2 奇偶句中的三种基本组合模式——偶奇、奇偶、奇奇奇 163
5.2.3 复杂句的句调群组合模式是三种基本模式的扩展 165
5.2.4 句调群组合规律是散文、口语节奏的内在呈现 168
5.3 句群中存在着语意对立统一的隐形节奏 173
5.4 同一模式的句调群可用不同节律特征表达不同情意 176
5.5 汉语句调群组合规律和传统文化的“三生万物”论 178
第六章 汉语基调“九宫调模矩阵”内外部多维节律特征及其认知功能 184
6.1 什么是基调 184
6.2 “九宫调模矩阵”是语篇基调外部音高和时长的组合模式 185
6.2.1 模拟言者说话的四边形调域示意图 185
6.2.2 调域中基调外部的音高和时长级差 185
6.2.3 “九宫调模矩阵”能涵盖基调外部组合的全部模式 186
6.3 语篇基调的功能分类 188
6.4 汉语基调内部的多维节律特征及其认知功能 189
6.4.1 基调内部节律边界的停延形式与级差的认知功能 191
6.4.2 基调内部句调起伏度的变化及其认知功能 192
6.4.3 基调内部调域的宽窄度及其认知功能 196
6.4.4 基调内部肺气流的强弱及其认知功能 199
6.4.5 基调内部音质松紧和清浊变异的认知功能 200
6.5 基调节律的多维特征是言者主观体验的自然呈现 202
第七章 汉语节律朗读生成中性语调必须遵循的节律规则 204
7.1 朗读教学现状考察及改革对策 205
7.2 当前存在的三种朗读模式——表层朗读、节律朗读、情韵朗读 207
7.2.1 表层朗读是只能疏通文字不求甚解的朗读 207
7.2.2 节律朗读能形成中性语调,完成表意功能,但无感情信息 208
7.2.3 情韵朗读具有情韵特征,能完成感情语调的表情达意功能 208
7.3 语调的功能分类 209
7.3.1 中性语调 211
7.3.2 感情语调及其功能分类 211
7.4 节律朗读生成中性语调必须遵循的节律规则 212
7.4.1 掌握声调连读变调规则是生成中性语调的起码要求 213
7.4.2 遵循停延规律,分清停延层次,选择停延形式 216
7.4.3 根据句调群组合模式锤炼句调调型,读出扬抑律节奏层次 219
7.4.4 在中性语调中提升高音线是凸显语意焦点的节律手段 219
7.4.5 根据听觉反馈调整节律特征,完成表意功能 221
第八章 感情语调的超常韵律特征和反常韵律特征 225
8.1 国内外感情语调研究概况 225
8.2 汉语感情语调的超常韵律特征 229
8.2.1 低沉型感情语调的多维超常韵律特征 232
8.2.2 高昂型感情语调的多维超常韵律特征 238
8.2.3 特高快感情语调形成超快韵律会出现音质脱落,音质层多松音或出现浊化变异现象 240
8.3 表达极端强烈感情会出现反常韵律特征 242
8.3.1 强刺激会呈现平直呆板的反常韵律特征 242
8.3.2 反常韵律特征是强刺激形成反现实思维的结果 243
8.3.3 突发事件会出现喜极而泣、悲极而笑的反常情绪 244
8.3.4 反常韵律特征是大脑处于抑制状态的外部表现 245
8.3.5 反常韵律特征的表情功能 245
第九章 情韵朗读生成感情语调的途径与关键 251
9.1 呈现感情状态的条件 251
9.1.1 主观体验 252
9.1.2 外部表现 252
9.1.3 生理激活 252
9.2 情韵朗读生成感情语调的途径 254
9.2.1 准确领悟文本题旨、情境是生成感情语调的基本要素 254
9.2.2 提取相关表象和题旨、情境三维整合编码的“再造想象”能激发读者感情 255
9.2.3 “因情求气”获得承载感情信息的肺气流,是取得产生感情语调的动能 259
9.2.4 情韵朗读形成承载感情信息的超常韵律特征是完成生理激活的物理基础 263
9.2.5 超常或反常韵律使听者和读者听觉反馈接收到感情信息是生理唤醒的结果 265
9.3 多通道表象和题旨情境三维整合编码产生的新形象是表象的变量 271
9.3.1 话谱与画谱的视觉表象和题旨、情境三维整合编码产生的新形象 271
9.3.2 把听觉感知转换为视觉表象的三维整合编码产生的新形象 274
9.3.3 动触觉、听觉多通道表象参与的三维整合编码产生的新形象 276
9.3.4 由具体表象参与的三维整合编码可替代抽象事物的新形象 276
9.4 情韵朗读形成感情语调的关键 278
9.5 情韵朗读生成感情语调是言语认知的发展 282
9.5.1 读者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朗读认知发展的基础 283
9.5.2 正确领悟题旨和情境是对文本认知的结果 284
9.5.3 表象和题旨、情境三维整合编码的新形象是认知的发展和重构 284
9.6 语调表达有一定道德底线 表象选择能体现精神境界 287
9.7 结语 295
后记 298
参考文献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