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科学素养与表现性评价 1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1
1.1.1 什么是科学素养 1
1.1.2 科学素养的发展演进 2
1.1.3 科学素养的构成体系 6
1.2 从科学素养到幼儿科学素养 9
1.2.1 什么是幼儿科学素养 10
1.2.2 如何理解幼儿科学素养 11
1.3 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评价 12
1.3.1 幼儿科学素养培养与评价中的困惑 12
1.3.2 何谓表现性评价? 13
1.3.3 表现性评价的思想内核 14
1.3.4 表现性评价的要素结构 16
1.3.5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视域转向 17
1.3.6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要素重构 18
1.4 表现性评价在幼儿科学素养评价中的应用 20
1.4.1 表现性评价设计理念 20
1.4.2 为何?幼儿科学素养评价缘何呼唤表现性评价? 22
1.4.3 几何?表现性评价在幼儿科学素养评价中的功能探析 22
1.4.4 如何?表现性评价在幼儿科学素养评价中的应用开展 24
2.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里程碑的确立 27
2.1 认识基础 27
2.1.1 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里程碑中评价指标的结构模型 28
2.1.2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9
2.1.3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0
2.2 研究过程 31
2.2.1 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里程碑的构建 32
2.2.2 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里程碑的确定 38
2.2.3 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里程碑的完善 42
2.3 实践案例 50
2.3.1 小班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里程碑的确立与完善 50
2.3.2 中班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里程碑的确立与完善 64
2.3.3 大班幼儿科学素养发展里程碑的确立与完善 75
2.3.4 小班幼儿“信息收集与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的形成 88
2.3.5 中班幼儿“问题解决”评价指标的形成 97
2.3.6 大班幼儿“观察感知”评价指标的形成 102
3.指向幼儿科学素养的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111
3.1 认识基础 111
3.1.1 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原则 111
3.1.2 斯蒂金斯关于表现性评价任务质量标准的理论 113
3.1.3 艾特和查普斯关于表现性评价任务质量标准的理论 115
3.2 研究过程 117
3.2.1 明晰幼儿科学素养表现性任务的特征 117
3.2.2 整合科学素养表现性任务的资源 118
3.2.3 制定幼儿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任务单 121
3.3 实践案例 124
3.3.1 小班幼儿“问题解决”的评价任务设计与改进 124
3.3.2 中班幼儿“持续专注”“表达交流”的评价任务设计与改进 137
3.3.3 中班幼儿“观察感知”“问题解决”和“持续专注”的评价任务设计与改进 145
3.3.4 大班幼儿“持续专注”“信息收集与资源利用”的评价任务设计与改进 155
3.3.5 大班幼儿“分类排序”的评价任务设计与改进 167
4.基于观察量表的表现性评价实施 177
4.1 认识基础 177
4.1.1 从里程碑指标体系到评分规则 177
4.1.2 斯蒂金斯关于判断评分规则质量标准的理论 179
4.1.3 佩恩关于判断评分规则质量标准的理论 180
4.2 研究过程 182
4.2.1 确定幼儿科学素养评分规则的类型 183
4.2.2 构建幼儿科学素养评分规则的程序 186
4.2.3 开发幼儿科学素养评分规则的步骤 188
4.3 研究过程中的案例 192
4.3.1 指向小班幼儿“分类排序”和“持续专注”的观察量表的编制与实施 192
4.3.2 指向小班幼儿“表达交流”“共性差异”的观察量表的编制与实施 203
4.3.3 指向小班幼儿“观察感知”“思考猜测”的观察量表的编制与实施 214
4.3.4 指向中班幼儿“观察感知”“表达交流”的观察量表的编制与实施 222
4.3.5 指向大班幼儿“观察感知”“思考猜测”的观察量表的编制与实施 232
4.3.6 指向大班幼儿“资源利用”科学素养的观察量表编制与实施 242
5.我们的研究故事 251
5.1 由“丛林觅食”引发家园合力的关注 251
5.2 在“宝贝花园”里静待花开 255
5.3 从指标到幼儿表现的按图索骥 262
5.4 智慧在“手”,评价用“心” 271
5.5 来解决一个“用纸造屋”的问题 275
5.6 光影移动间看幼儿成长 281
5.7 “千变万化”的马路 286
5.8 家园之间的科学经验高速公路 293
5.9 观察与评价犹如教育中的“海上灯塔” 298
参考文献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