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选题缘由与结构 3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 6
第二篇 一词多义的研究概述 11
第一章 一词多义的传统研究 11
第一节 语义学创立初期 12
第二节 历史语义学阶段 13
第三节 结构语义学阶段 14
第四节 生成语义学阶段 16
第二章 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 18
第一节 词的产生与发展 18
第二节 一词多义的必然性与普遍性 20
第三节 词义与认知 23
第四节 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27
第三章 结语 33
第三篇 《黄帝内经》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 37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综述 37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社会价值 37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语言魅力 43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49
第一节 体验哲学 49
第二节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51
第三章 用什么体验 54
第一节 心智的体验性 54
第二节 中医溯源 57
第三节 针、推起源 58
第四节 四诊合参 60
第四章 首先体验什么 62
第一节 对人和空间的体验 62
第二节 中医的“天人相应” 63
第三节 中医发展的地域性差异 66
第五章 主要如何体验 68
第一节 认知的无意识性 68
第二节 中医的“神悟” 69
第三节 中医的“精气神” 71
第四节 思维的隐喻性 72
第五节 中医的“取象比类” 74
第六章 语言的体验性与中医词语 76
第一节 语言与体验 76
第二节 “醫”与“中医”的内涵 78
第七章 结语 83
第四篇 《黄帝内经》多义词的原型范畴化研究 87
第一章 范畴化与范畴 87
第一节 范畴化过程与认知 87
第二节 范畴的溯源 88
第三节 经典范畴理论 90
第二章 原型范畴理论 93
第一节 家族相似性 93
第二节 原型 96
第三节 原型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 98
第四节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99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例证剖析 102
第一节 淫 103
第二节 纪 107
第三节 故 114
第四节 宗 116
第五节 度 120
第六节 救 123
第七节 厥 126
第八节 息 129
第九节 经 132
第十节 期 138
第四章 结语 142
第五篇 《黄帝内经》多义词的隐喻与转喻化研究 147
第一章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147
第一节 隐喻与转喻的性质界定 147
第二节 隐喻与转喻的生成机制 152
第三节 隐喻与转喻之间的关系 155
第四节 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157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隐喻例证剖析 159
第一节 中医本体隐喻的形成 159
第二节 物理相似性的隐喻 160
第三节 心理相似性的隐喻 177
第四节 容器隐喻 182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转喻例证剖析 186
第一节 转喻的分类 186
第二节 整体与部分 187
第三节 范畴与成员 189
第四节 特征与实体 191
第五节 因果转喻 192
第六节 行为转喻 194
第七节 方位转喻 196
第八节 构成转喻 198
第九节 容器转喻 199
第十节 所属转喻 201
第四章 结语 203
第六篇 《黄帝内经》多义词的框架语义化研究 209
第一章 框架语义理论的综述 209
第一节 框架的界定 209
第二节 框架语义学的性质 211
第三节 框架语义理论的可操作性 211
第四节 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212
第五节 《黄帝内经》基本概念的框架建构 213
第二章 “精”的框架分析 216
第一节 “精”的原型范畴及其延伸 216
第二节 “精”的语义框架 217
第三节 《黄帝内经》“精”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218
第四节 “精”的综合解读 222
第三章 “气”的框架分析 224
第一节 “气”的原型范畴及其延伸 224
第二节 “气”的语义框架 227
第三节 《黄帝内经》“气”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228
第四节 “气”的综合解读 234
第四章 “神”的框架分析 236
第一节 “神”的原型范畴及其延伸 236
第二节 “神”的语义框架 237
第三节 《黄帝内经》“神”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238
第四节 “神”的综合解读 242
第五章 “阴阳”的框架分析 244
第一节 “阴阳”的原型范畴及其延伸 244
第二节 “阴阳”的语义框架 246
第三节 《黄帝内经》“阴阳”的概念槽与填充项 247
第四节 “阴阳”的综合解读 251
第六章 结语 252
第七篇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整合与启示 257
第一章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整合 257
第二章 一词多义认知研究的启示 260
第一节 对于人类认知特征的启示 260
第二节 对于语言研究的启示 261
第三章 结语 262
第八篇 总结 265
第一章 内容综述及研究价值 265
第二章 研究的局限性与可拓展的空间 270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