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碳排放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1
1.1.2 净零碳排放成为终极目标 5
1.1.3 农村生活能源正走向高碳 6
1.2 研究思路与结论 8
1.2.1 研究思路 8
1.2.2 核心结论 9
第2章 能源资源类型、分布与影响 11
2.1 能源资源的类型 11
2.1.1 常见一般分类 11
2.1.2 基于碳排放的分类 13
2.2 中国常规能源资源状况 14
2.2.1 常规能源的资源序列 14
2.2.2 常规能源的空间分布 15
2.2.3 常规能源的生产与消费 20
2.3 能源资源的作用与影响 22
2.3.1 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22
2.3.2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4
第3章 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多视角分析 26
3.1 全国视角的消费规模与结构分析 26
3.1.1 消费阶段划分及其宏观特征 26
3.1.2 生活消费总量估算与分析 28
3.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3.2 省份视角的消费规模与结构分析 35
3.3 典型区视角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分析 46
3.3.1 冬季取暖区 46
3.3.2 冬季非取暖区 55
3.4 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模式 60
第4章 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分析 65
4.1 碳排放核算原则与方法 65
4.1.1 核算原则 65
4.1.2 核算方法 66
4.2 碳排放的特征与挑战 68
4.2.1 碳排放的特征 68
4.2.2 碳排放挑战 72
第5章 中国农村零碳能源资源分析 79
5.1 生物质能源资源分析 79
5.1.1 分析方法 79
5.1.2 时间序列结果分析 84
5.1.3 空间分布分析 90
5.2 其他零碳能源资源分析 96
5.2.1 水能资源 96
5.2.2 风能资源 97
5.2.3 太阳能资源 99
第6章 中国农村的碳中和潜力评价 100
6.1 碳中和能力评价方法 100
6.1.1 碳中和评价框架 100
6.1.2 碳中和能力分类 102
6.1.3 未来的可能情景 103
6.2 中国农村的碳中和能力 103
6.2.1 基于全国与省份尺度的分析 103
6.2.2 基于细胞水平(行政村) 的分析 106
第7章 农村能源消费的影响机制 108
7.1 影响机制的理论基础 108
7.1.1 消费行为理论 108
7.1.2 理性经济人说与行为经济人说 114
7.1.3 意识分析说与社会影响说 118
7.1.4 家庭能源消费行为分析框架 118
7.2 影响机制层次模型 124
7.3 非政策性影响机制 125
7.3.1 收入与生计 125
7.3.2 自然地理区位 129
7.3.3 家庭历史与生活习惯 131
7.3.4 燃料性能与价格 131
7.4 政策性影响机制 132
7.4.1 中国的农村能源政策 132
7.4.2 节能型政策的影响机制 137
7.4.3 洁能型政策的影响机制 139
第8章 零碳燃料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143
8.1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 143
8.1.1 技术机理与工艺 143
8.1.2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147
8.2 生物质气化技术 150
8.2.1 技术机理与工艺 150
8.2.2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155
8.3 生物质发电技术 159
8.3.1 技术机理与工艺 159
8.3.2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167
8.4 生物质燃油技术 172
8.4.1 技术机理 172
8.4.2 技术经济效果分析 176
8.5 其他开发利用技术 177
8.5.1 沼气生产技术 177
8.5.2 家庭太阳能利用技术 181
8.5.3 家庭风能利用技术 184
第9章 净零碳排放的中国农村能源政策发展建议 185
9.1 被忽视的农村人均生活能源系统真相 185
9.2 能源政策发展与转变的重点领域 186
参考文献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