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后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史学批判 1
第一节 奥林匹克历史模型 3
第二节 解释范式 7
结论 17
第二章 旅游宣传与政治体制的不同?1936年奥运会开创了后现代景象吗? 19
第一节 视角 20
第二节 前言 20
第三节 独裁体制下的奥运会 21
第四节 奥林匹克教育与国际奥委会的和平意旨 22
第五节 汉斯·弗雷泽 27
第六节 官方宣传 28
第七节 奥运火炬接力 29
第八节 顾拜旦的政治经济学 29
第九节 布罗姆VS本内特 31
结论 31
第三章 中国和奥林匹克主义 33
第一节 主义后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奥林匹克主义 34
第二节 主办城市的力量 37
第三节 何振梁 39
第四节 奥林匹克主义将改变中国吗? 40
第五节 中国将改变奥林匹克主义吗? 42
第四章 全球的、大众的与国际的:市场、国家与市民之间的奥林匹克体育 45
第一节 飞去来器 46
第二节 运动的矛盾:以跳跃为个案 46
第三节 认同的矛盾:体育中的“我们” 47
第四节 运动中的生产、整合与冲突 49
第五节 民族认同不是唯一 49
第六节 如何剖析奥林匹克主义? 51
第七节 市民、公众与商业逻辑的历史转向 52
第八节 奥林匹克主义的景象 53
第九节 ……与后奥林匹克主义 55
第十节 赛程的认同 56
第十一节 哪些人的凯西? 57
第五章 世界主义式的奥林匹克主义、人文主义与种族现象 59
引言 60
第一节 人文主义与种族现象 60
第二节 世界主义与变动的人文主义 62
第三节 重新审视种族:穆萨姆巴尼与非白人的白人选手 64
第四节 世界主义式的奥林匹克主义的政治意蕴 67
结论 69
第六章 后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遗产,体育空间和日常生活实践 71
第一节 空间 73
第二节 体育 76
第三节 滑冰者 77
第四节 我们中的奥林匹克选手 82
结论 84
尾注一 84
尾注二 85
第七章 综合性大型赛事的未来:后奥运世界为奥运会留有一席之地吗? 87
第一节 当前的全球体育系统 88
第二节 日益加剧的竞争 90
第三节 体育项目新视野 93
第四节 奥林匹克项目的实用性、松散性界定 95
第五节 变迁的世界体育地理 96
第六节 复制奥林匹克仪式 98
第七节 《奥林匹克项目报告》,2002年8月 99
结论 99
第八章 为全球资本寻求安放之地:2000年悉尼奥运会内外 101
第一节 抵制奥运会的过去和现在 103
第二节 2000年悉尼抗议 107
第三节 更多的抵制:温哥华和惠斯勒 108
第四节 盐湖城的抵制 109
结论 111
第九章 奥运迪斯尼化?主题公园和身体奇幻表演 113
引言:生存与变革 114
第一节 迪斯尼化:过程和结果 116
第二节 悉尼的景象 118
第三节 迪斯尼奥运会?挑战陈旧的奥林匹克理想 125
结论 126
第十章 后奥林匹克主义的本质:导论性的研究 129
前言 130
第一节 文化适应 131
第二节 古典奥林匹克主义 132
第三节 超越 132
第四节 审美 133
第五节 表演 133
第六节 加速 134
第七节 未来的社区 137
第十一章 体育、民族主义与全球化 139
第一节 早期全球化与奥林匹克运动 140
第二节 作为国际竞争的全球化 143
第三节 体育民族主义与国际竞赛 145
第四节 去民族化的全球竞赛 147
第十二章 易受诘难的主题与后果:对奥林匹克体育专业化的批判 149
前言 150
第一节 竞技表现 151
第二节 专业化 151
第三节 易受诘难的主题 152
第四节 潜在逻辑:作为道德实践的体育 154
第五节 政策背后 155
结论 156
第十三章 兴奋剂与审美视野中的奥运会 159
第十四章 后奥林匹克主义与体育的审美化 167
第一节 什么是奥林匹克主义? 169
第二节 体育的意义 170
第三节 现代批判 170
第四节 历史—社会批判 171
第五节 批判形式 172
第六节 后奥林匹克主义 174
第七节 奥林匹克主义中的后现代 174
第八节 解构 175
第九节 体育伦理 176
第十节 后现代体育范例 177
第十一节 体育和艺术 177
第十二节 艺术 178
第十三节 体育审美化 179
第十四节 奥运审美化 181
第十五节 奥林匹克主义哲学 182
第十六节 重新思考后奥林匹克主义 182
结论 183
第十五章 颠覆奥林匹克主义 185
第一节 奥林匹克主义 188
第二节 后奥林匹克主义 188
结论 193
参考文献 195
后记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