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苗族概况 1
第一节 人口分布 1
第二节 自然环境 11
一、地理 11
二、气候 13
三、资源 13
第三节 社会环境 14
一、与汉族的关系 14
二、与彝族的关系 15
三、与瑶族的关系 17
四、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17
五、与省外和境外本民族的关系 17
第四节 称谓及支系 18
一、称谓 18
二、支系 20
第二章 历史源流 23
第一节 族属渊源 23
一、苗族与“九黎” 23
二、苗族与“三苗” 24
三、苗族与“荆蛮” 25
四、苗族与“楚” 26
五、苗族与“武陵蛮” 26
六、元明清时期的苗族 27
第二节 战争与迁徙 28
一、“九黎”时期 28
二、“三苗”到“荆蛮”时期 29
三、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 30
四、唐宋到明清时期 31
第三节 古代文化 35
一、发展农业 35
二、发明兵器 35
三、制定刑法 36
四、创立宗教 36
五、民间文学的诞生 37
六、芦笙文化的萌芽 37
第三章 语言文字 38
第一节 系属方言 38
一、系属 39
二、方言 41
第二节 语言特征 42
一、语音 43
二、词汇 46
三、语法 51
第三节 文字应用 55
一、早期符号 55
二、现行苗文 60
第四章 风俗习惯 74
第一节 生寿与姓名 74
一、生寿 74
二、姓名 78
第二节 节庆与婚恋 83
一、节庆 83
二、婚恋 88
第三节 丧葬与信仰 102
一、丧葬 102
二、信仰 107
第四节 道德与礼仪 116
一、道德 116
二、礼仪 119
第五节 饮食与服饰 121
一、饮食 121
二、服饰 125
第五章 社会政治 129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发展 129
一、家庭 129
二、家族 136
三、村寨 140
四、团体 144
第二节 政治制度嬗变 147
一、自我管理 148
二、教会管理 151
三、国家政治 153
第六章 经济生活 159
第一节 生产方式的发展 159
一、采集与渔猎 159
二、农耕生产 163
三、畜禽饲养 167
第二节 经济类型的转变 170
一、自然经济 170
二、交换贸易 173
第三节 生活水平的提高 178
第七章 文学艺术 185
第一节 口头文学 185
一、诗歌 185
二、故事 205
三、谚语 212
四、谜语 214
第二节 书面文学 215
一、非母语书面文学创作 215
二、母语书面文学创作 216
第三节 音乐舞蹈 220
一、音乐 221
二、舞蹈 228
第四节 工艺美术 230
一、蜡染 230
二、挑花 231
三、编织 232
四、雕刻 232
第八章 文化教育 235
第一节 民间教育 235
一、家庭文化教育 235
二、社会文化教育 237
第二节 学校教育 238
一、学校教育的兴起 239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 243
第三节 社会扫盲 248
第四节 苗语文教学 252
第九章 体育卫生 257
第一节 体育活动 257
一、武术 257
二、射弩 259
三、爬花杆 260
四、踢笙 260
五、滚笙 261
六、踢球 261
七、打陀螺 262
八、打鸡毛毽 263
九、踢毽 263
十、吹枪 263
第二节 医药卫生 266
一、苗医苗药 266
二、汉族医药及西医药的传入 273
三、卫生事业的发展 275
第十章 科学技术 279
第一节 历法计量 279
一、历法 279
二、计量 283
第二节 纺织技术 285
一、原料 285
二、绩麻 285
三、纺线 286
四、织布 286
五、染色 288
六、缫丝 288
第三节 器具制造 289
一、家务类 289
二、生产类 291
三、活动类 293
第四节 现代科技 295
一、电的应用 295
二、机器普及 296
三、良种推广 298
四、化肥施用 299
第十一章 文物古迹 300
第一节 文物 300
一、文献 300
二、器具 302
三、碑刻 303
四、墓葬 304
第二节 古迹 305
一、村寨遗址 305
二、教堂遗址 305
三、战事遗址 306
四、道桥遗址 308
参考文献 309
后记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