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雅俗论的文化渊源 1
一、“雅正淫奢”之别 2
二、雅乐 5
三、俗乐 7
四、尚雅贬俗 12
五、“雅正”诗学精神 15
上编 “雅”论 21
第一章 高雅 21
第一节 雅人 21
第二节 雅趣 42
第二章 典雅 51
第一节 释“典” 52
第二节 “典雅”说的美学内涵 60
第三章 和雅 75
第一节 中正平和 76
第二节 “和雅”之境 83
第四章 清雅 93
第一节 以清比德 94
第二节 雅如清韵 100
第三节 空灵雅洁 103
第四节 静以体道 107
第五章 古雅 115
第一节 “古雅”说的生成 115
第二节 “古雅”说的美学意旨 122
下编 雅俗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133
第一章 先秦:雅俗审美意识的滥觞 133
第一节 “雅”与“俗”的分野 133
第二节 “雅”“俗”相通 136
第三节 对立统一的雅俗审美观 139
第四节 “化俗为雅”的审美观 141
第五节 孔子的“尚雅卑俗”审美观 144
第六节 孟子的“雅俗并举”审美观 147
第七节 宋玉的“尚雅隆雅”审美观 151
第二章 两汉:雅俗审美意识的承益 154
第一节 《诗大序》的“尚雅贬俗”论 155
第二节 扬雄辞赋应“归之于正”的尚雅论 156
第三节 桓谭的“离雅乐而更为新弄”审美观 156
第四节 王充的“以俗为雅”论 159
第五节 应劭的“化俗为雅”论 162
第六节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道听途说者之所造”的雅俗论 163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雅俗审美意识的发展 165
第一节 曹丕的“文体雅化”论 166
第二节 挚虞的“以义正为助”论 170
第三节 萧子显的“不俗不雅”论 171
第四节 萧统等的“隆雅尊雅”论 174
第五节 刘勰的雅俗论 177
第六节 钟嵘的“扬正抑俗”雅俗观 190
第七节 其他 192
第四章 隋唐:雅俗审美意识的拓展 193
第一节 刘善经的“博雅”论 197
第二节 刘知幾的“以俗为雅”论 199
第三节 李白的“自然高妙”尚雅观 201
第四节 殷璠的“重雅轻俗”论 202
第五节 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雅俗论 204
第六节 皎然的“清新淡雅”论 206
第七节 司空图的“典雅”论 209
第五章 宋辽金元:雅俗审美意识的延伸 212
第一节 苏轼“超凡脱俗”的审美主张 217
第二节 苏辙的“雅气”论 220
第三节 陈骙的“贵俗”论 221
第四节 梅尧臣的“平淡闲雅”论 223
第五节 黄庭坚的“化俗为雅”论 225
第六节 陈师道“宁僻毋俗”的雅俗观 227
第七节 严有翼的“尚雅卑俗”观 228
第八节 张表臣的“格力雅健雄豪”论 229
第九节 杨万里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论 230
第十节 张戒“婉而雅”“含蓄不露”的雅俗观 231
第十一节 陈善的“尚雅忌俗”论 232
第十二节 严羽的“学诗先除五俗”论 233
第十三节 罗大经的“俗语不害超妙”论 234
第十四节 沈义父的“当以古雅为之”论 235
第十五节 张炎的“雅正”说 236
第十六节 周德清的“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论 237
第六章 明清:雅俗审美意识的多元化 238
第一节 李贽的“以俗为雅”论 240
第二节 冯梦龙的“重俗”论 241
第三节 徐渭等的“本色”论 242
第四节 李开先的“以俗为雅”论 244
第五节 小说评论家的雅俗论 245
第六节 “说话”评论家的雅俗论 247
第七节 张凤翼的“雅言”论 249
第八节 诗论家的雅俗论 250
第九节 李渔等的“以俗为雅”论 251
第十节 清代讲唱评论家的“雅俗共赏”论 252
第十一节 王夫之的“雅正”观 253
第十二节 方苞的“清真雅正”观 255
第十三节 厉鹗的“尊词”“尚雅”审美观 255
第十四节 张惠言的“醇雅”审美观 256
第十五节 孔尚任的“宁不通俗,不肯伤雅”审美观 257
第十六节 焦循的“以俗为美”观 258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