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趋势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宜广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91418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动趋式的语义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动趋式语义类型缺乏客观的判别标准、语义扩展存在认知型线性扩展与发散性扩展两种不同的方式。动趋式语义扩展是一种基于原型的隐喻性扩展,动趋式的语义都是以原型意义为基础,这些意义之间的联系由意义链实现。因此,我们参照Talmy对运动事件概念结构的分析,结合汉语动趋式的具体情况,离析汉语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成分,对由25个趋向动词构成的动趋式的语义类型及其扩展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基于以上认知和分析,重新分析了“趋向”的概念内涵,构建了动趋式的语义框架,分析了动趋式语义扩展能力的不平衡性,并探讨了动趋式基础性语义双向选择框架问题。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关于动趋式 2

一 国内对动趋式的认识 2

二 国外对动趋式的认识 3

第二节 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思路 4

一 选题缘由 4

二 理论背景 4

三 研究方法 7

四 研究思路 7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 8

第二章 动趋式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9

第一节 传统视野下的动趋式研究 10

一 趋向动词框架 10

二 趋向动词的性质 14

三 动趋式的语义类型及其扩展方式 16

第二节 认知视野下的动趋式研究 26

一 “来/去”与容器隐喻、障碍隐喻和时间隐喻 26

二 “进”与容器隐喻 27

三 “过来/过去”与障碍隐喻 27

四 “起来”与身体运动隐喻、路径隐喻 27

第三节 概念结构与动趋式研究 28

第四节 动趋式语义的研究方法 29

一 刘月华等“趋向—结果—状态”分析法 29

二 邱广君句式环境分析法 31

三 曾传禄隐喻投射分析法 31

四 于康“谁在移动和怎样移动”的标准分析法 32

五 陈忠身体运动经验分析法 33

第五节 动趋式研究述评 34

一 动趋式研究取得的成果 34

二 动趋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35

第三章 动趋式的事件表达及概念语义结构分析 37

第一节 引言 37

一 动趋式语义研究存在的两大问题 37

二 动趋式的哲学认知基础 38

第二节 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成分 39

一 参与者要素 40

二 空间要素 42

三 运动要素 43

四 路径要素 43

五 主观视点 43

第三节 动趋式的事件结构及其语义成分 44

一 表达位移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 45

二 表达状态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 50

三 表达时体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 56

第四节 小结 59

第四章 “V来”“V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61

第一节 引言 61

第二节 主体参照的概念化与“V来” 62

一 位移性趋向:趋向视点 62

二 状态性趋向:趋向获得者 64

第三节 主体参照的概念化与“V去” 67

一 位移性趋向 67

二 状态性趋向 69

第四节 小结 71

第五章 “V上/上来/上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73

第一节 引言 73

第二节 “V上”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方式 74

一 【由低到高】【物理位移】 75

二 【±由低到高】【趋向位移衬体】 76

三 【趋向目标】【目标实现】 82

四 【限时持续】【时量实现】 85

五 【无限持续】 87

第三节 “V上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89

一 【由低到高】【物理位移】【趋向主观视点】 89

二 【物理位移】【趋向衬体】【趋向主观视点】 91

三 【心理位移】【趋向主体能力】【实现】 92

第四节 “V上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93

一 【物理位移】【由低到高】【趋向衬体】【远离主观视点】 93

二 【物理位移】【±由低到高】【趋向衬体】【远离主观视点】 95

三 【趋向衬体】【远离主观视点】 96

四 【心理位移】【远离主观视点】【主观体验】 97

第五节 小结 99

第六章 “V下/下来/下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01

第一节 引言 101

第二节 “V下”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01

一 【由高到低】 102

二 【由上向下】【远离起点衬体】【趋向终点衬体】 112

第三节 “V下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13

一 【由高到低】【趋向主观视点】【远离起点衬体】 113

二 【身姿下方转换】【趋向主观视点】 116

三 【±由上向下】【趋向主观视点】【脱离起点衬体】 117

四 【趋向主观视点】【趋向终点衬体】【留存】 118

五 【能力实现】 120

六 【动作实现】【由过去到现在】 121

第四节 “V下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23

一 【由高到低】【远离起点衬体】【远离主观视点】 123

二 【身姿下方转换】【远离主观视点】 125

三 【±由高到低】【趋向终点衬体】/【远离起点衬体】【远离主观视点】 126

四 【由现在至将来】【趋向将来】【远离现在】 127

第五节 小结 128

第七章 “V进”“V出”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30

第一节 引言 130

第二节 “V进/进来/进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31

一 “V进”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31

二 “V进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34

三 “V进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37

第三节 “V出/出来/出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41

一 “V出”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41

二 “V出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47

三 “V出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50

第四节 小结 154

第八章 “V回/回来/回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56

第一节 引言 156

第二节 “V回”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56

一 位移性趋向 156

二 状态性趋向 158

第三节 “V回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59

一 位移性趋向 159

二 状态性趋向 160

第四节 “V回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61

一 位移性趋向 161

二 状态性趋向 162

第五节 小结 163

第九章 “V过/过来/过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65

第一节 引言 165

第二节 “V过”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66

一 位移性趋向 166

二 状态性趋向 169

第三节 “V过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72

一 位移性趋向 172

二 状态性趋向 174

第四节 “V过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77

一 位移性趋向 177

二 状态性趋向 180

第五节 小结 182

第十章 “V起/起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83

第一节 引言 183

第二节 “V起”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83

一 【身姿趋上转换】 183

二 【物理位移】【趋上】【绝对衬体】 185

三 【±趋上】【相对衬体】 187

四 【开始】/【出现】 190

五 【起始】【趋体】 191

第三节 “V起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193

一 【身姿转换】【趋上】【趋主观视点】 193

二 【物理位移】【趋上】【绝对衬体】【趋主观视点】 194

三 【±趋上】【相对衬体】 197

四 【出现】 200

五 【动态】 200

六 【起始】【趋体】 200

七 【主观评论】 202

第四节 小结 206

第十一章 “V开/开来/开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207

第一节 引言 207

第二节 “V开”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208

一 【由封闭趋向开放】【远离衬体】 209

二 【动作持续展开】 215

第三节 “V开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216

一 【由封闭趋向开放】【远离衬体】 216

二 【动作的展开】 222

第四节 “V开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 225

一 【远离衬体】【远离主观视点】 225

二 【延伸】 226

三 【由集中趋向分散】 226

第五节 小结 228

第十二章 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框架 230

第一节 遵循的三个原则 230

第二节 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框架 233

一 位移凸显性趋向及内部差异 235

二 位移隐含性趋向及内部差异 237

第三节 重新认识“趋向”概念及动趋式 246

第四节 小结 248

第十三章 动趋式语义扩展的不平衡性 249

第一节 引言 249

第二节 动趋式语义扩展的不平衡性之表现 250

一 客观位移→抽象位移 250

二 客观位移→抽象位移→状态趋向 252

三 客观位移→抽象位移→状态趋向→时体趋向 257

四 位移+状态→时体趋向 260

第三节 动趋式语义扩展不平衡性之因素 260

一 语义扩展路径的认知完备性 261

二 语义扩展路径的认知个体性 262

第四节 小结 263

第十四章 动趋式的基础性语义框架 265

第一节 引言 265

第二节 动趋组合的双向选择性基础语义框架 266

一 动趋双向选择需注意的三个问题 266

二 基于位移性趋向的动趋双向选择性基础语义框架 267

三 基于状态性趋向的动趋双向选择性基础语义框架 271

四 基于时体性趋向的动趋双向选择性基础语义框架 273

第三节 动趋组合基础语义框架的对外汉语教学思路 275

参考文献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