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编 总论:可赔损害的理论与规范基础 9
第一章 损害的现实与规范类型 9
第一节 概述 9
第二节 类型化分析的理论前提 11
一、类型的界定与分类 12
二、类型化的方法与意义 15
第三节 现实损害的主要类型 21
一、因果关系标准 22
二、主观状态标准 27
三、损害对象表现形态标准 33
第四节 现实损害到规范损害的理论基础 40
一、概述 40
二、逻辑起点 41
三、基本过滤器 45
四、主要学说理论 60
五、评析 70
第五节 规范损害的基本类型 71
一、概述 71
二、财产损害 75
三、精神损害 82
四、生理损害/存在性损害 90
第六节 本章小结 96
第二章 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基础 97
第一节 概述 97
第二节 损害与赔偿的规范关系 98
一、金钱赔偿方式的出现与确立 98
二、金钱赔偿方式与规范损害的关系 100
第三节 损害赔偿的正当性基础 104
一、矫正正义理论 105
二、功利主义理论 119
三、评析 143
第四节 中国传统法制中损害赔偿的正当性问题 145
一、抑制损害赔偿制度发达的背景因素 146
二、损害赔偿规则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15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63
第三章 中国侵权可赔损害的规范基础 165
第一节 概述 165
第二节 初创的损害赔偿规则 167
一、概述 167
二、《大清民律草案》 167
三、《民国民律草案》 171
四、《中华民国民法》 173
五、评析 176
第三节 遭遇挫折的损害赔偿规则 177
一、概述 177
二、整体图景 177
三、民法草案中的可赔损害 178
四、评析 181
第四节 发展中的损害赔偿规则 182
一、概述 182
二、《民法通则》与相关司法解释中的可赔损害规则 183
三、《侵权责任法》中的可赔损害规则 196
四、评析 21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25
第二编 分论(一):财产权益侵害中的可赔损害类型 229
第四章 财产权益侵害中的财产损害 229
第一节 概述 229
第二节 所有权 233
一、概述 233
二、权利剥夺 234
三、扣押和使用非债务人之物 241
四、对物之实体的侵害 253
五、使用性侵害 261
六、继发性损害 271
七、其他所有权侵害形式 281
八、评析 286
第三节 所有权之外的其他财产权益 287
一、概述 287
二、绝对权性质的财产权益 289
三、相对权性质的财产权益 320
四、其他财产权益 330
五、评析 35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361
第五章 财产权益侵害中的精神损害 363
第一节 概述 363
第二节 德国 364
一、理论分歧与实践立场 364
二、具体规则的适用与限制 368
三、评析 377
第三节 中国 378
一、立法实践的普遍态度 378
二、司法实践的主要立场 381
三、评析 39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393
第六章 纯经济利益侵害中的损害 395
第一节 概述 395
第二节 德国 396
一、概述 396
二、作为参照的大的一般条款 397
三、小的一般条款的紧张与缓和 399
四、评析 402
第三节 中国 403
一、概述 403
二、制定法规定的类型 406
三、司法实践承认的类型 418
四、问题与表现形式 425
五、评析 431
第四节 本章小结 433
第三编 分论(二):人身权益侵害中的可赔损害类型 437
第七章 物质性人格利益侵害中的损害 437
第一节 概述 437
第二节 财产损害 438
一、概述 438
二、《民法通则》中的规定与问题 439
三、司法实践的法之续造 443
四、评析 458
第三节 精神损害 459
一、概述 459
二、可赔损害范围扩展至精神损害 460
三、具体的损害赔偿规则 471
四、评析 47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505
第八章 非物质性人格利益侵害中的损害 507
第一节 概述 507
第二节 标表型人格要素 508
一、姓名权 508
二、肖像权 517
第三节 自由型人格要素 536
一、德国 536
二、中国 538
第四节 尊严型人格要素 551
一、名誉权 552
二、隐私权 575
三、一般人格权 600
第五节 本章小结 635
第九章 身份权益侵害中的损害 635
第一节 概述 635
第二节 配偶权 636
一、概述 636
二、德国 637
三、中国 640
四、评析 661
第三节 亲权 662
一、概述 662
二、德国 663
三、中国 664
四、评析 666
第四节 社员权 667
一、概述 667
二、德国 668
三、中国 673
四、评析 68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682
第十章 出生前死亡后人格利益侵害中的损害 684
第一节 概述 684
第二节 胎儿利益 685
一、概述 685
二、德国 687
三、中国 697
四、评析 731
第三节 死者人格利益 733
一、概述 733
二、德国 734
三、中国 738
四、评析 74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44
结论 747
参考文献 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