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领世界 文明优势、历史演进与未来方略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熙宁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1731838
  • 页数:3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着眼于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聚焦于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社会治理智慧,力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构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学理基础,为国家治理和社会转型贡献具有操作意义的思想、策略和方案。本书通过对中西文明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辨析比较,在人类文明的整体视域中品鉴中华文明的内在优势,在世界历史演进的整体进程中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在全球秩序转型的背景中探究未来中国的治理方略。

导论 1

一、问题指向 1

(一)中国崛起改变世界形势 1

(二)中国模式面临多重困境 3

(三)现代文明亟须全面转型 6

(四)未来中国引领世界变革 10

二、研究理路 15

(一)研究宗旨 15

(二)基本方法 15

(三)论述框架 16

上篇 文明根基 27

第一章 语言与文字 27

第一节 人类语言的起源 28

一、人类语言出现的标志 28

二、人类语言出现的生理基础 31

三、人类语言的早期形态 32

第二节 中西语音的比较 35

一、人类早期语词的相似性 35

(一)人类语言行为的最小耗能性 35

(二)人类早期语言的音义同源性 37

二、中西语音差异的原因 40

三、中西语音差异的效应 42

第三节 中西语法的比较 45

一、词法 45

二、句法 48

三、实例 51

(一)语词在组合中灵活多变的“兼类性” 51

(二)语词在流动中虚实相间的“写意性” 51

(三)语词在行进中顺乎认知的“自然性” 52

(四)文句在展开中互文见义的“耦合性” 53

第四节 中西文字的比较 55

一、人类文字的共同源头 55

二、人类文字的分岔发展 59

三、汉语构型文字的发展 63

四、拼音字母文字的发展 66

第二章 思维与科学 73

第一节 人类思维演化的历程 74

一、占有行为——个人观念 74

二、图腾神话——社会意识 76

(一)图腾的产生 76

(二)图腾与神话 79

(三)中华文明的原初图腾 81

三、占卜问事——理智选择 82

四、数字文字——理性思维 86

五、价值评估、归类整合、经验比较——理性发展 88

(一)价值评估 90

(二)归类整合 94

(三)经验比较 102

六、诗歌艺术——情感升华 103

(一)中国的诗歌艺术经典及其情感趋向 104

(二)西方的诗歌艺术经典及其情感趋向 108

七、抽象思维——范畴思辨 114

(一)中华文明的早期思辨:象数思辨的发展 116

(二)西方文明的早期思辨:线性思辨的发展 126

八、追寻本体——形而上学 131

(一)中华先哲“追寻本体” 133

(二)希腊先哲“追寻本体” 141

九、开发内心——价值体系 152

(一)认知情绪 152

(二)中华先哲创建的价值体系 156

(三)希腊先哲创建的价值体系 164

十、反省认知——明辨(逻辑)体系 174

(一)墨辩6部 175

(二)工具6篇 191

第二节 中西科学思维的比较 202

前言:“科学”之正名 202

一、中西科学思维的发源 206

(一)人类科学思维产生的标志 206

(二)中西科学思维发源的数学比较 207

(三)中西科学思维发源的历法比较 211

二、中西科学思维的演化 216

(一)西方科学思维的演化 216

(二)中国科学思维的演化 227

(三)中西科学思维演化之比较 236

三、中西科学思维的适用对象:简单现象vs.复杂现象 238

(一)从简单到复杂的现象范例 239

(二)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机理 243

(三)简单现象与复杂现象的相关定义 246

(四)简单现象与复杂现象的认知方法 247

四、中西科学思维的推理方法:分析还原法vs.构造整合法 249

(一)推理起点:识别事实和关联事实 249

(二)推理路径:事实归纳和演绎推理 251

(三)异同比较 272

五、中西科学思维的整体影响 278

(一)学统 278

(二)道统 279

(三)国统 280

(四)政统 280

(五)治统 281

第三节 中西数学思维的比较 283

一、中西数学思维的演化 284

(一)相同源头:测量出数,数形统一 284

(二)不同路径:构造整合vs.分析还原 287

二、中国传统数学的体系 293

(一)基础框架 293

(二)公理体系 305

(三)后续发展 306

(四)运算方法 307

三、中西数学思维的异同 318

第四节 中国传统科学的主体 322

一、概要 323

(一)三纲领 323

(二)八条目 324

二、经典 331

(一)六经之本——史实 331

(二)六经之体——道理 332

(三)六经之用——政教 335

(四)六经之大——衍育国学,统摄西学 337

三、主要定律 340

(一)基本模型——摹略万物之然 340

(二)重要定义——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 340

(三)社会五公理——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351

(四)复杂三规律——以类取,以类予 355

(五)五行结构表——从整体到局部的生克制约 361

四、基本义理 370

(一)道德首出,仁为根本 370

(二)建中立极,理一分殊 371

(三)王道理想,贯通三才 372

(四)社会教化,礼为基础 373

(五)德主刑辅,明刑弼教 374

(六)内圣外王,止于至善 374

(七)不求来世,当下圆成 375

(八)历史末济,现世拯救 376

(九)保合太和,世界大同 377

(十)自力立教,良知希望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