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言 1
1.1 实习目的和任务 1
1.2 实习内容和要求 1
1.3 实习时间安排 2
1.4 实习观察路线 2
1.5 组织领导 2
1.6 实习成绩评定 3
1.7 实习地点 3
第2章 野外工作基本方法 5
2.1 野外工作一般性指导 5
2.2 出发前的准备 6
2.3 地形图的应用 6
2.3.1 读地形图 6
2.3.2 地形图的应用 8
2.4 GPS的使用 8
2.4.1 GPS分类及功能 8
2.4.2 Garmin eTrex接收机 9
2.4.3 GPS的坐标系统及坐标系转换 11
2.5 地质罗盘仪的使用 13
2.5.1 地质罗盘仪的基本构造 13
2.5.2 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 14
2.6 距离和厚度测量 17
2.7 类型和颜色对照卡片 17
2.8 拍摄照片 18
2.9 野外观察记录 19
2.9.1 野外记录要求 19
2.9.2 野外地质记录内容 20
2.10 实习报告编写 25
第3章 地层、岩石和构造的基本知识 27
3.1 地层 27
3.2 岩石野外工作方法 30
3.2.1 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 30
3.2.2 岩浆岩野外工作方法 43
3.2.3 变质岩野外工作方法 51
3.3 地质构造 56
3.3.1 基本概念 57
3.3.2 褶皱 57
3.3.3 断层 59
3.3.4 节理的观察与研究 63
3.4 地貌调查工作方法 63
3.4.1 基本概念 63
3.4.2 地貌调查的工作程序 64
第4章 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66
4.1 自然地理概况 66
4.2 交通 66
4.3 经济 66
4.4 人文 67
4.5 旅游 67
4.5.1 名山 68
4.5.2 名水 69
4.5.3 名洞 69
4.5.4 名城 70
4.5.5 徽州古民居 70
第5章 区域地质特征 71
5.1 地层 72
5.1.1 新元古代地层 74
5.1.2 古生代地层 79
5.1.3 中生代地层 84
5.1.4 新生代地层 86
5.2 岩浆岩 86
5.2.1 新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岩 87
5.2.2 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 87
5.2.3 火山岩 88
5.3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90
5.3.1 区域变质作用 90
5.3.2 接触变质作用 90
5.3.3 动力变质作用 91
5.4 构造 92
5.4.1 断裂构造 92
5.4.2 褶皱构造 94
5.5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 95
5.5.1 工程地质环境 95
5.5.2 水体污染 95
5.5.3 地质灾害 95
第6章 观察路线和内容 97
6.1 休宁蓝田南华系—寒武系地层及冰川沉积观察路线 97
6.2 油竹坑—羊栈岭新元古代地层及海底扇沉积观察路线 101
6.3 宁国县胡乐镇奥陶系地层和古生物观察路线 102
6.4 黟县宏村—西递古民居及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石煤沉积观察路线 104
6.5 泾县昌桥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层序及构造观察路线 107
6.6 齐云山白垩纪红层以及丹霞地貌 109
6.7 黄山复式岩体岩浆作用及花岗岩地貌观察路线 111
6.7.1 黄山复式花岗岩体 112
6.7.2 地貌特征 113
6.8 歙县伏川蛇绿岩套剖面及板块俯冲带 116
6.9 广德太极洞及喀斯特地貌观察路线 118
6.10 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路线 120
结语 122
主要参考文献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