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学人文丛 陈万雄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万雄著;东莞市政协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18103365
  • 页数:4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东莞学人文丛》的一种。作者陈万雄为东莞籍人,主攻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本书主要收入作者65岁前除专著外的有关学术文化的文章及书评等其他文章。全书分六个部分:包括论文,学术杂文,书评,散论,人物点评,师长回忆等。全书约60万字。

第一部分 论文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 3

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的政治活动和思想 3

革命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身份——五四时期的安徽知识分子 32

一 运动的发轫 33

二 运动的指导力量 36

三 启蒙者的角色 39

四 革命与启蒙的结合 41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45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序言 60

孙中山与五四知识分子 63

这一代人——新文化运动倡导力量分析 81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89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儒学的兴起 89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种精神 91

五四新文化的反思 95

从新儒家的勃兴说起 102

一 反思革命演出不同学派 102

二 熊十力谈民主与科学 103

三 发现问题等待解决 104

吉野作造与五四运动 106

评本哲明·许华滋编《五四运动的回顾》 121

晚清的白话报 125

李大钊与辛亥革命运动 136

革命派与清末民初的文学革新运动 141

一 胡适白话观念的溯源 142

二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 145

三 清末革命党人小说戏曲的革新运动 152

四 外国文学思潮和作品的译介 154

百年庆典岂能忘怀斯人——赵声与辛亥革命 158

第二部分 学术杂文 165

谈雨果《悲惨世界》最早的中译本 165

李大钊的一篇佚文 172

读《茅盾回忆录》笔记一则——关于陈独秀的《中国拼音文字草案》 176

附录 179

《日本新闻五四报道资料集成》介绍 180

亲睹苏曼殊的两幅真迹画 182

一 《雪蝶倩影》 183

二 《白马投荒图》 185

华商眼中的日本文明开化——《东洋风土竹枝词》阅后感 187

一 记载日本开国前后的变化 187

二 《竹枝词》的特色 188

三 对东洋风俗少见多怪 189

四 西风东渐变化急剧 190

五 囿于识见坐失良机 192

蔡元培三顾陈独秀 193

跋马一浮致丁辅之函——谈熊十力与新儒学 195

台静农与晚年的陈独秀——读《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 199

跋章士钊《将军叹》——赵尔丰与近代政局 205

由章可的《人马图》说起 211

一 关于章可 211

二 近代名媛——母亲吴弱男 213

三 外祖父——清末四公子之一吴保初 215

四 跨过厚厚大红门的章含之 216

感受的历史——《另一种童年的告别》代序 218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序 221

百年纪实与传奇——读《艽野尘梦》 224

一 既奇且实 娓娓动人 224

二 作者是民初地方小军阀 225

三 评价不能简单黑白二分 225

四 可供了解西藏问题 226

第三部分 书评 231

“岩波文库”六十周年点滴谈 231

近代革命知识分子的足音——读《陈原散文》 234

从陈寅恪到何炳棣——由《仰望陈寅恪》与《读史阅世六十年》两书说起 237

一 缘起 237

二 蔡鸿生论述陈寅恪 237

三 何炳棣史学 240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以苦难的生活经历、以不屈的抗争精神而铸炼出生命史学 243

读《新时代的历史观》 247

第四部分 中国文明散论 255

驰骋于中国文明的时空——关于《中国地域文化大系》的编辑构想 255

一 多年的愿望 255

二 在挫折中形成的构想 255

三 建构中国文化的新图像 256

四 时空交错多元组合的立体文化史的新构想 257

五 让历史知识更动人 258

六 十年磨半刃剑 259

蒙古高原与游牧文明——《成吉思汗崛起的秘密》序 260

敦煌的时空 263

一 欧亚古文明的互动腹地 263

二 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的重镇 265

附录一 敦煌所系的中国文化大事 266

附录二 古今映照的敦煌与香港——跨越时空的缘分 267

中国历史研究与教育的新图像 271

一 问题的引发与思考 271

二 更新中国历史的视野 271

(一)大汉本位主义和中原王朝序列的历史观念 272

(二)政治史导向的中国历史教育 272

(三)朝代兴替的编排形成的循环历史 273

(四)封闭的国史观 273

三 中国文明史的新图像 273

四 历史教育的新观念 275

(一)日新月异的历史新知识 275

(二)趋向图像化的历史教育 275

五 《中国地域文化大系》的出版意义 276

检定不合格!——军国主义阴魂与修改教科书 277

一 右翼势力的抬头 277

二 皇国史观与权力相结合 278

三 文部省强力介入统制教科书 279

四 家永与文部省的官司 280

五 “教育敕语”的启示 281

六 战争肯定论的泛滥 281

七 三岛由纪夫——一心恢复天皇制 282

八 江藤淳——另一个战后史 284

九 对事件的反省 285

儒学在近代中国和日本 286

第五部分 读人与读世 293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对沈从文先生的片断回忆 293

文物历史世界的沈从文——从人性的光辉出发 298

附录一 悼从文先生 303

附录二 《从文自传》——自然之子 304

附录三 《从文口述——晚年的沈从文》——代序 306

附录四 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出版说起 307

道不远人——我认识的启功先生 313

一 我与启功先生的结缘 313

二 我想起启老的一些事情 316

三 作品岂仅为游戏 320

附录一 启功、牟润孙、台静农三先生 323

附录二 启功诗词 325

附录三 虽古旧亦有可观者焉 326

书缘世谊十五年——追忆陈从周先生 328

附录一 陈从周与《绍兴石桥》 336

附录二 闲情而情不闲——陈从周教授的散文集 338

王力先生的三封信 340

我读陈原 344

一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 344

二 始终不渝的理想主义者 345

三 救亡与启蒙: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348

四 今天的出版界,重读陈原很有必要 349

附录 出版的启蒙导师——敬悼陈原老 350

第六部分 承教的感动 355

由一封信说起——追忆牟师润孙先生 355

德昭师的为学与做人 360

一 认真而富启发性的教学 360

二 博大而有光辉的史学研究 361

三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65

附录 王德昭师抗战时期一些事迹 367

粹然一代学者的风范——敬悼严耕望师 372

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精神——三十年的体验 376

附录一 农圃斋主忆农圃道:格局小,气象大——访香港商务总编辑、历史学家陈万雄博士 378

附录二 农圃学记 382

附录三 农圃四年素描 384

《读史观世》序 387

从《名家谈》说书缘 389

一 与艺林结缘 389

二 闲适的阅读感觉 390

三 名家的经典 390

四 文章的精妙 391

幸有明月来相伴 392

成人与成才——母亲的角色 395

一 当前儿童教育的一些反思 395

二 母教:中国社会传统的重要角色 395

三 成功的母亲,成功的经验 396

四 尾语 401

后记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