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选题依据 1
1.2研究现状和进展 2
1.2.1关于飞来峰相关构造 2
1.2.2关于龙门山构造的研究 3
1.3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5
1.3.1研究目标 5
1.3.2研究内容 5
1.3.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6
1.3.4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7
1.4主要难点及创新点 7
1.5研究意义 8
第2章 飞来峰发育的区域地质背景 10
2.1大地构造部位 10
2.2岩石地层 11
2.2.1九顶山小区地层 12
2.2.2异地飞来峰地层 16
2.2.3原地(宝兴—龙门山中段)区分布地层 18
2.2.4川西前陆盆地地层 21
2.3龙门山区域构造格局 23
2.3.1龙门山构造带 24
2.3.2川西前陆盆地 24
2.3.3松潘—甘孜造山带 24
2.4龙门山及邻区构造演化 24
2.4.1元古代古岛孤与其后的伸展作用(Pt) 25
2.4.2稳定大陆边缘的发展(Z—T2) 25
2.4.3褶断隆升及前陆逆冲(T2—T3) 25
2.4.4推覆构造形成(J/T3x) 25
2.4.5脉动式抬升、川西盆地转型(J—E) 26
2.4.6推覆、滑覆与走滑(E—Q) 26
第3章 清平飞来峰的厘定 28
3.1关于飞来峰的讨论 28
3.2清平飞来峰的厘定 30
3.2.1几何形态特征 30
3.2.2清平飞来峰与准原地系统组成的差异 36
3.2.3清平飞来峰与准原地系统在构造上的差异性 37
3.3清平飞来峰的划分 38
3.3.1清平飞来峰的划分原则 38
3.3.2清平飞来峰的划分 39
3.3.3准原地系统特征 42
3.3.4滑动面特征 43
第4章 清平飞来峰的特征及对比研究 45
4.1飞来峰成因类型 45
4.1.1类型划分 45
4.1.2推来峰与滑来峰的鉴别 49
4.2清平飞来峰的构造特征 51
4.2.1龙王庙—白云山飞来峰(Ⅰ层) 51
4.2.2盐井沟—水晶沟飞来峰(Ⅱ层) 56
4.2.3顶子崖—罗元坪飞来峰(Ⅲ层) 59
4.2.4燕儿岩—金溪沟飞来峰(Ⅳ层) 64
4.2.5二郎庙飞来峰(V层) 66
4.3飞来峰对比分析 67
4.3.1各个块体均被断层围限,上下叠置 67
4.3.2各峰体内地层特征 67
4.3.3构造变形特征 68
4.3.4单个峰体内的变形特征对比 69
4.4小结 69
第5章 清平飞来峰的形成与演化 71
5.1相关问题探讨 71
5.1.1清平飞来峰的形成时期 71
5.1.2清平飞来峰的根带 72
5.2区域构造演化 73
5.2.1稳定大陆边缘发展阶段(Z—T2) 73
5.2.2褶断隆升及前陆逆冲(T2—T3) 74
5.2.3燕山期隆升(J—E) 74
5.2.4喜马拉雅期推覆、滑覆(Q/E) 75
5.3清平飞来峰的演化 75
5.3.1推覆阶段 75
5.3.2全面隆升以及重力势孕育阶段 75
5.3.3滑覆阶段 76
第6章 龙门山飞来峰群(带) 78
6.1龙门山飞来峰群发育的构造区带及其构造特征 79
6.1.1北部边界断裂特征 79
6.1.2南部边界断裂特征 83
6.1.3异地系统构造特征 88
6.1.4原地系统构造特征 99
6.2关于龙门山飞来峰群的几点讨论 101
6.2.1龙门山飞来峰群的一致性 101
6.2.2关于龙门山飞来峰根带的讨论 103
6.2.3飞来峰带的形成时间 104
第7章 结论 105
参考文献 108
附图说明 113
附图 114
索引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