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3
第二章 近代音乐创作初始阶段 8
第一节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8
第二节 学堂乐歌产生的意义 20
第三章 中国特色艺术歌曲创作的最初尝试 24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艺术歌曲发展 45
第一节 由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 46
第二节 创作歌曲 50
第三节 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 52
第四节 “文革”时期及以后的艺术歌曲 54
一、“文革”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54
二、“文革”后的艺术歌曲创作 56
第五章 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的群众歌曲创作 61
第一节 民主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的歌咏活动 61
第二节 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的歌曲创作 65
第三节 聂耳及音乐创作 68
第四节 冼星海及音乐创作 74
第五节 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民主歌咏活动及群众歌曲创作 81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群众歌曲创作 92
第一节 概述 92
第二节 风格多样的群众歌曲 98
一、颂歌风格的群众歌曲 98
二、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 98
三、抒情风格的群众歌曲 101
四、民歌风格的群众歌曲 104
五、表演唱风格的群众歌曲 106
第三节 少年儿童歌曲 107
一、革命历史少儿歌曲 108
二、少儿民歌 108
三、队列少儿歌曲 109
四、抒情少儿歌曲 109
五、叙事歌曲、表演唱及诙谐少儿歌曲 110
六、低幼儿童歌曲 111
七、少儿合唱歌曲 112
第四节 合唱创作及其发展 114
一、20世纪合唱的初起及沿革 114
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合唱歌曲创作 117
三、“文革”后合唱歌曲创作 119
(一)单章性的合唱曲 121
(二)大型合唱套曲 122
第七章 近现代歌剧的起源及发展 128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歌剧创作 128
一、黎锦晖与他的儿童歌舞剧 129
二、30至40年代的歌剧创作 131
三、秧歌剧 132
四、新歌剧 13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剧创作 138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歌剧创作 138
二、新时期的歌剧创作 144
三、新时期歌剧代表性剧目 146
第八章 影视歌曲的创作及发展 149
第一节 电影歌曲创作的沿革及发展 14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电影歌曲创作 157
第三节 电视歌曲创作 171
第九章 流行歌曲的创作及发展 184
第一节 概述 184
第二节 早期代表人物及作品 18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流行歌曲发展 194
第十章 近现代声乐教育沿革与发展 20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声乐教育 20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声乐教育 208
第十一章 当代声乐教育家对声乐艺术的见解 211
第一节 赵梅伯的声乐艺术 211
一、关于呼吸 211
二、关于发声 212
三、关于共鸣 214
四、关于声区和换声区 215
五、关于混声区 216
六、关于起音 217
七、关于关闭声 217
第二节 喻宜萱的声乐艺术 218
一、关于呼吸 219
二、关于声区 219
三、关于起音 220
四、关于歌唱的基本方法和几个“保持” 220
五、关于吐字 221
六、关于声乐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22
第三节 沈湘的声乐艺术 223
一、关于歌唱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223
二、关于歌唱的呼吸 224
三、关于歌唱的发声 225
四、关于歌唱的共鸣 226
五、关于声区及换声区 226
六、关于歌唱的吐字 228
七、关于音量 229
第四节 林俊卿的声乐艺术 229
一、什么是“咽音” 229
二、练习咽音的八个步骤 230
第五节 周小燕的声乐艺术 235
一、关于歌唱乐器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235
二、关于歌唱的呼吸及其类型 235
三、关于喉头位置问题 237
四、关于声乐教学中元音的选择问题 238
五、关于声区和换声区的问题 239
六、关于歌唱的吐字问题 241
第六节 金铁霖的声乐艺术 242
一、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 242
二、民族声乐的教学标准 244
三、启发式的感觉教学 254
四、学习民族声乐的三个阶段 256
第七节 吴天球的声乐艺术 257
一、关于歌唱的呼吸 257
二、关于歌唱的共鸣 260
三、关于打开喉咙 261
四、关于歌唱时的喉结位置 262
五、关于歌唱的发声与吐字 262
六、关于高声区母音的变换 265
第十二章 20世纪中国声乐教育家、歌唱家 267
参考文献 345
后记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