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言 1
2 传播与流行 4
2.1 甲型肝炎 4
2.1.1 传播源 5
2.1.2 传播途径 6
2.1.3 易感人群与免疫力 9
2.2 乙型肝炎 11
2.2.1 传染源 12
2.2.2 传播途径 13
2.2.3 易感人群与免疫力 19
2.3 丙型肝炎 19
2.3.1 传染源 19
2.3.2 传播途径 20
2.3.3 易感人群 25
2.4 丁型肝炎 25
2.4.1 流行情况 26
2.4.2 传播途径 29
2.5 戊型肝炎 30
2.5.1 传染源 31
2.5.2 传播途径 31
2.5.3 易感人群 33
2.6 已型肝炎 33
2.7 庚型肝炎 34
3 病原学 36
3.1 甲型肝炎病毒 37
3.1.1 形态与结构 37
3.1.2 基因分型 37
3.1.3 抵抗力 38
3.1.4 细胞培养 38
3.1.5 敏感动物 38
3.2 乙型肝炎病毒 38
3.2.1 形态与结构 38
3.2.2 病毒抗原 41
3.2.3 抵抗力 43
3.2.4 敏感动物 43
3.3 丙型肝炎病毒 43
3.3.1 形态与结构 43
3.3.2 抵抗力 45
3.4 丁型肝炎病毒 45
3.4.1 形态与结构 45
3.4.2 抵抗力与敏感动物 47
3.5 戊型肝炎病毒 47
3.5.1 形态与结构 47
3.5.2 抵抗力与敏感动物 49
3.6 巳型肝炎病毒 49
3.7 庚型肝炎病毒 50
3.7.1 病毒结构 50
3.7.2 病毒变异 50
4 临床表现 52
4.1 临床类型 52
4.1.1 急性肝炎 52
4.1.2 慢性肝炎 52
4.1.3 重症肝炎 52
4.1.4 淤胆型肝炎 52
4.1.5 肝炎肝硬变 52
4.2 各型肝炎临床经过 52
4.2.1 急性肝炎 53
4.2.2 慢性肝炎 53
4.2.3 重症肝炎 54
4.2.4 淤胆型肝炎 55
4.2.5 肝炎肝硬变 55
4.3 各型肝炎临床特点 56
4.3.1 甲型肝炎 56
4.3.2 乙型肝炎 57
4.3.3 丙型肝炎 58
4.3.4 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 60
4.3.5 丁型肝炎 62
4.3.6 戊型肝炎 62
4.3.7 己型肝炎 64
4.3.8 庚型肝炎 65
4.4 重症肝炎与肝功能衰竭 66
4.4.1 重症肝炎 66
4.4.2 肝功能衰竭 67
4.5 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67
4.5.1 肝性脑病 67
4.5.2 出血 68
4.5.3 急性肾功能衰竭 69
4.5.4 腹水 69
4.5.5 继发感染 69
4.6 肝性脑病产生因素及其分级方法 71
4.6.1 产生因素 71
4.6.2 分级方法 71
4.7 肝肾综合征产生因素 73
4.7.1 深度黄疸 73
4.7.2 内毒素血症 73
4.7.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73
4.7.4 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73
4.7.5 血管活性肠肽增高 73
4.7.6 缓激肽减少 74
4.7.7 前列腺素增加 74
4.8 婴儿肝炎综合征 74
4.8.1 病 因 74
4.8.2 临床类型 75
4.8.3 常见并存症与并发症 76
4.8.4 预 后 76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78
5.1 诊断 78
5.1.1 流行病学资料 78
5.1.2 临床特点 78
5.1.3 实验室检查 80
5.1.4 确立诊断 87
5.1.5 病理组学检查和诊断 88
5.2 鉴别诊断 91
5.2.1 黄 疸 91
5.2.2 感染中毒性肝炎 93
5.2.3 药物引起的肝损害 94
5.2.4 肝豆状核变性 94
5.2.5 自身免疫性肝炎 95
5.3 诊断操作技术 98
5.3.1 肝脏活体组织穿刺术 98
5.3.2 腹腔穿刺术 100
6 治疗 103
6.1 一般治疗 103
6.1.1 适当休息 103
6.1.2 饮食 104
6.1.3 合理使用护肝药 104
6.1.4 对症治疗 104
6.2 抗病毒与免疫调节治疗 105
6.2.1 干扰素 105
6.2.2 阿糖腺苷(ra-A)及单磷酸阿糖腺苷(ra-AMP) 106
6.2.3 无环鸟苷(阿苷洛韦,ACV) 107
6.2.4 病毒唑(三氮唑核苷) 107
6.2.5 硫胞嘧啶-3TC(Lamivudine) 107
6.2.6 Famciclovir(FCV) 107
6.2.7 胸腺素肽 108
6.2.8 白细胞介素2(IL-2) 108
6.2.9 LAK细胞回输疗法 108
6.2.10 免疫核糖核酸(iRNA) 109
6.2.11 猪苓糖加乙肝疫苗 109
6.2.12 潘生丁合用卡介苗 109
6.3 重型症肝炎的治疗 111
6.3.1 综合支持治疗 112
6.3.2 减少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113
6.3.3 免疫调节疗法 114
6.3.4 抗病毒疗法 115
6.3.5 脑水肿的治疗 115
6.3.6 肝性脑病的防治 116
6.3.7 出血的防治 118
6.3.8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 119
6.3.9 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0
6.3.10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121
6.3.11 原位肝移植 122
6.4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123
6.4.1 病因治疗 123
6.4.2 对症治疗 123
附典型病例 125
7 合并症 133
7.1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代谢障碍 133
7.1.1 糖耐量异常 133
7.1.2 肝性糖尿病 133
7.2 病毒性肝炎合并肾脏疾患 136
7.2.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136
7.2.2 肝性肾小管性酸中毒 136
7.3 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脏疾患 138
7.3.1 病因 139
7.3.2 诊断 139
7.3.3 治疗和预后 140
7.4 病毒性肝炎合并血液系统疾患 140
7.4.1 病毒性肝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 141
7.4.2 病毒性肝炎合并溶血性贫血 142
7.4.3 病毒性肝炎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43
7.5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疾患 143
7.5.1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感染 143
7.5.2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石症 145
7.6 病毒性肝炎并发胰腺炎 145
7.6.1 急性胰腺的临床表现 145
7.6.2 实验室检查 146
7.6.3 诊断 146
7.6.4 治 疗 146
7.7 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 147
7.7.1 临床表现 147
7.7.2 实验室检查 147
7.7.3 诊 断 148
7.7.4 治 疗 148
7.8 病毒性肝炎与甲状腺疾患 149
7.8.1 甲状腺机能亢进伴发急性病毒性肝炎 149
7.8.2 甲状腺机能亢进伴慢性病毒性肝炎 150
7.8.3 甲状腺危象伴发病毒性肝炎 151
7.8.4 病毒性肝炎者检测甲状腺功能结果的判断 152
7.9 病毒性肝炎与妊娠 152
7.9.1 妊娠伴发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153
7.9.2 妊娠伴发慢性病毒性肝炎 154
7.9.3 乙肝孕妇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所娩出婴儿的处理 155
8 预防与控制措施 157
8.1 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措施 157
8.1.1 严格控制传染源 157
8.1.2 切断传播途径 159
8.1.3 对易感人群的保护 162
8.2 各型肝炎的预防 164
8.2.1 甲型肝炎 164
8.2.2 乙型肝炎 166
8.2.3 丙型肝炎 169
8.2.4 丁型肝炎 170
8.2.5 戊型肝炎 171
8.2.6 已型、庚型肝炎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