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分析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荣斌主编;汪晶,陈爱民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40473100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全书共11章,包括:绪论、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述、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课后习题的答案附于题后,教材附录有常用的分析化学数据以及常用符号及缩写,便于读者使用和查阅。本书力求概念准确、叙述严谨,力求对“量”的把握精准到位,在教材中,体现了编者多年从事分析化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全书列举了大量应用分析手段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事例,力求提高读者的知识应用能力。全书列出了约40个微课知识点,基本涵盖了所有章节,同时有“分析化学SPOC课程网上教学系统”与之配套,系统内有全部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本书可作为本科院校近化类专业的大类核心课程—分析化学的教材,也可供其他专业师生以及分析测试工作者和自学者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

学习目的 1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2

1.2.1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2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3

1.2.3 无机分析、有机分析与生化分析 3

1.2.4 例行分析与仲裁分析 4

1.2.5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与微量分析 4

1.3 分析化学的变革与发展 4

1.4 分析化学的机遇与挑战 5

思考题 6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7

学习目的 7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和偏差 7

2.1.1 误差与准确度 7

2.1.2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8

2.1.3 偏差与精密度 9

2.1.4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 10

2.1.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1

2.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13

2.2.1 有效数字 13

2.2.2 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14

2.2.3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15

2.2.4 有效数字的运用 16

2.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 16

2.3.1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7

2.3.2 随机误差的t分布 18

2.3.3 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21

2.3.4 可疑数据的取舍 21

2.3.5 线性回归分析 24

思考题 26

习题 27

第三章 滴定分析概述 29

学习目的 29

3.1 滴定分析基本概念 29

3.1.1 常用术语 29

3.1.2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0

3.1.3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32

3.1.4 滴定分析法分类 33

3.1.5 滴定曲线 33

3.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4

3.2.1 基准物质 34

3.2.2 标准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35

3.2.3 标准溶液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 36

3.3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 37

3.4 试样的采集及试样预处理 38

思考题 40

习题 40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43

学习目的 43

4.1 电解质的解离 43

4.1.1 离子氛 43

4.1.2 活度与活度系数 44

4.2 酸碱理论概述 45

4.2.1 酸碱理论 45

4.2.2 酸碱平衡 47

4.3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49

4.3.1 一元酸(碱)溶液的分布 49

4.3.2 一元酸(碱)溶液的分布分数 50

4.3.3 多元酸(碱)溶液的分布分数 51

4.4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3

4.4.1 质子条件 53

4.4.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4

4.4.3 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55

4.4.4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56

4.4.5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58

4.4.6 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59

4.5 酸碱指示剂 59

4.5.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60

4.5.2 混合指示剂 62

4.6 酸碱滴定法 63

4.6.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63

4.6.2 强碱(酸)滴定弱酸(碱) 65

4.6.3 直接滴定弱酸(碱)的判据 66

4.6.4 指示剂的选择 67

4.7 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67

4.7.1 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的判据 67

4.7.2 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终点的判定 67

4.8 应用与示例 69

4.8.1 酸碱标准溶液 69

4.8.2 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70

4.8.3 混合碱的测定 71

4.8.4 有机氮含量的测定 72

4.8.5 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72

4.8.6 极弱酸(碱)的测定 72

4.8.7 酸碱滴定法测定磷 73

4.8.8 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酸盐中SiO2含量 73

思考题 74

习题 75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78

学习目的 78

5.1 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78

5.1.1 配位化合物的平衡常数 78

5.1.2 配位滴定中的常见配位剂 79

5.2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金属离子配合物 80

5.2.1 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 80

5.2.2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反应的特点 80

5.2.3 EDTA的解离平衡 80

5.3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81

5.3.1 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 81

5.3.2 条件稳定常数 83

5.3.3 配位滴定曲线 84

5.3.4 准确滴定的判断依据 86

5.3.5 配位滴定的酸度范围 86

5.3.6 金属指示剂 87

5.3.7 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89

5.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89

5.4.1 控制溶液酸度 90

5.4.2 采用掩蔽法 91

5.4.3 预先分离干扰离子 92

5.4.4 解蔽法 92

5.5 配位滴定法的分类和应用 92

5.5.1 配位滴定法的分类 92

5.5.2 配位滴定法在工业中的应用和实例 94

思考题 95

习题 96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98

学习目的 98

6.1 氧化还原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98

6.1.1 概述 98

6.1.2 标准电极电位 99

6.1.3 条件电极电位 99

6.1.4 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 101

6.1.5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02

6.1.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104

6.2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106

6.2.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06

6.2.2 氧化还原指示剂 109

6.2.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11

6.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14

6.3.1 高锰酸钾法 114

6.3.2 重铬酸钾法 117

6.3.3 碘量法 120

6.3.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简介 125

思考题 126

习题 127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 130

学习目的 130

7.1 概述 130

7.2 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 131

7.2.1 莫尔法 131

7.2.2 佛尔哈德法 132

7.2.3 法扬司法 133

7.3 沉淀滴定分析的应用 135

7.3.1 硝酸银、硫氰酸铵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5

7.3.2 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 136

7.3.3 银合金中银的测定 136

思考题 136

习题 137

第八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38

学习目的 138

8.1 概述 138

8.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39

8.2.1 光的基本特性 139

8.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 140

8.2.3 电子跃迁类型与物质的特征吸收 140

8.2.4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43

8.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原理 144

8.3.1 朗伯-比尔定律 144

8.3.2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146

8.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的条件选择 147

8.4.1 显色反应的选择 147

8.4.2 显色条件的选择 148

8.4.3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150

8.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51

8.5.1 仪器的基本构造 151

8.5.2 仪器的类型 153

8.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55

8.6.1 定性、定量与结构分析 155

8.6.2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158

8.6.3 配合物的组成与稳定常数的测定 159

8.6.4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160

思考题 161

习题 161

第九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163

学习目的 163

9.1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163

9.1.1 共振线与特征吸收 164

9.1.2 热激发时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164

9.1.3 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 165

9.1.4 原子吸收的测量 167

9.2 原子吸收光谱仪 169

9.2.1 原子化系统 169

9.2.2 光源 173

9.2.3 分光系统 174

9.2.4 检测系统 174

9.2.5 仪器类型 175

9.3 定量分析方法 175

9.3.1 标准曲线法 175

9.3.2 标准加入法 176

9.4 原子吸收测量的干扰及控制 176

9.4.1 化学干扰 177

9.4.2 物理干扰 177

9.4.3 电离干扰 177

9.4.4 光谱干扰与散射影响 178

9.5 灵敏度、检出限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179

9.5.1 灵敏度 179

9.5.2 检出限 180

9.5.3 测定条件的选择 181

9.5.4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184

思考题 186

习题 187

第十章 色谱分析法 188

学习目的 188

10.1 概述 188

10.1.1 色谱法的分类 188

10.1.2 色谱法的特点 188

10.1.3 色谱图和相关术语 189

10.2 色谱基本理论 190

10.2.1 分配平衡和差速迁移 190

10.2.2 塔板理论 190

10.2.3 速率理论 191

10.2.4 分离度 193

10.2.5 气相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194

10.3 气相色谱法 196

10.3.1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196

10.3.2 气相色谱的载气 198

10.3.3 气相色谱的色谱柱 198

10.3.4 气相色谱的检测器 200

10.4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204

10.4.1 气相色谱的载气 204

10.4.2 担体 204

10.4.3 固定液及用量 205

10.4.4 柱温、汽化温度和检测器温度 206

10.4.5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207

10.5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8

10.5.1 经典液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 208

10.5.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类型 209

10.5.3 高效液相色谱中谱带展宽的因素 209

10.5.4 高效液相色谱仪 210

10.5.5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213

10.5.6 高效液相色谱仪应用实例 215

思考题 217

习题 217

第十一章 电位分析法 220

学习目的 220

11.1 电化学分析基础 220

11.1.1 化学电池 220

11.1.2 电极电位与电池电动势 222

11.1.3 电极的分类 223

11.2 电位分析法 225

11.2.1 离子选择性电极及其主要性能参数 225

11.2.2 电位测定法 234

11.2.3 电位滴定法 237

11.2.4 电位测定法与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240

思考题 242

习题 242

附录 244

附录Ⅰ 法定计量单位 244

附录Ⅱ 一些弱电解质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 245

附录Ⅲ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247

附录Ⅳ 条件电极电势 257

附录Ⅴ 溶度积常数(18~25℃) 259

附录Ⅵ 一些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金属离子的羟合效应系数 262

附录Ⅶ 常见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268

附录Ⅷ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熔点) 272

附录Ⅸ 符号与缩写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