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本书的主旨与概念说明 2
二 学术史回顾 10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篇章结构 18
第一章 政区格局之形成、调整与互动 26
一 水平互动——政区格局的形成与调整 27
(一)高层政区格局之形成 27
(二)府级政区幅员调整——以豫北三府为例 34
二 垂直互动——以直隶宁山卫与地方州县关系为中心 43
(一)宁山卫与垂直控制 44
(二)垂直互动:屯田、军户分布与军民矛盾 50
三 小结 56
第二章 盗贼倡乱与省际协防——以青羊山“贼”的平定为例 59
一 犬牙相错与盗贼活动 60
二 青羊山贼的兴起 66
(一)动乱前奏与性质 66
(二)正式倡乱 73
三 东西夹攻 78
(一)抚剿不定 78
(二)地域互动 81
四 行政控制与地方社会重建 86
(一)平顺县与潞安府 86
(二)交通、军事控制 95
(三)河南林县之控制 96
五 小结 98
第三章 水利开发与互动秩序(上)——以地方与国家用水为例 101
一 水资源利用之空间特点 103
二 “官三民一”:国家漕运与地方水利之互动秩序 106
(一)小丹河 107
(二)百泉 118
(三)万金渠 126
三 小结 131
第四章 水利开发与互动秩序(下)——以地方之间用水为例 135
一 自下而上:沁河下游地区的水利开发与互动秩序 136
(一)明以前水利开发的时空过程 137
(二)明代“五龙分水”与“二十四堰”制的创立 142
(三)上下游用水冲突与调控 151
二 大陆泽流域水利开发与县际矛盾 166
(一)水利社会的形成 169
(二)国家干预 176
(三)“踞闸独擅”——用水冲突与调控 182
三 小结 199
第五章 灾害调适与省际冲突——以卫河下游直鲁交界地区为中心 201
一 疆界错壤与水患频仍 202
(一)疆界错壤与插花地 203
(二)水患与废河纵横 207
二 水灾调适 212
(一)择高地集居 212
(二)开渠排涝 214
(三)筑堤防水 217
三 省际冲突 220
(一)清河与武城之争 220
(二)清河与临清之争 224
四 小结 232
第六章 交通管理与县际纷争——以直豫交界地区漳河草桥的修造为中心 235
一 建桥以渡 236
二 界在三属与州县轮修 239
三 隔属不便与县际矛盾 244
四 国家交通与地方义务 250
五 小结 255
第七章 信仰扩散与地域互动——以晋豫交界地区济渎信仰为例 257
一 信仰的起源与发展 258
(一)国家祭祀与册封 259
(二)济渎之“德” 265
二 信仰的地方化 269
(一)济渎本庙的祭祀 269
(二)信仰传播——济渎行宫 273
三 “祷之辄应”:互动之前提 281
(一)济渎池:信仰的景观 281
(二)济渎之神力 283
四 晋豫之间:信仰扩散与地域互动 287
(一)王屋与析城:济水源流之争夺 288
(二)“王屋山以北之水皆为济水” 291
五 小结 298
结论 300
一 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之机制 300
二 从地域互动反思“界”或“区域”之变动性 305
参考文献 313
后记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