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源流 1
第一节 湖北医药的渊源 1
一、湖北卫生医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2
二、医药知识的积累——奴隶社会 10
三、医药学的形成——封建社会早期 14
第二节 湖北医药的发展 22
一、汉、晋、南北朝时期 22
二、隋、唐、宋、元时代 28
三、明清时期 34
第二章 人物 54
第一节 医坛英杰 54
一、伤寒大家——庞安时 55
二、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70
三、儿科医家——万全 84
四、善治痰火病的梁学孟 93
五、本草学家——刘若金 103
六、汉阳叶氏家族对医药学的贡献 118
七、杨守敬及其对医籍刊刻整理的贡献 125
第二节 医林人物 135
一、武汉市 135
武昌 135
汉口 138
武昌县 140
汉阳县 142
黄陂县 144
二、黄石市 145
大冶县 145
三、鄂州市 146
四、黄冈地区 146
黄冈县(含新洲县) 146
红安县(黄安县) 150
英山县 154
麻城(县)市 155
罗田县 158
浠水县 160
蕲春县 161
武穴市(广济县) 164
黄梅县 166
五、孝感地区 167
汉川县 167
孝感(县)市 171
安陆(县)市 172
云梦县 172
广水市(应山县) 174
应城(县)市 174
六、咸宁地区 175
咸宁(县)市 175
嘉鱼县 176
通山县 176
蒲圻(县)市 176
通城县 177
崇阳县 177
阳新县 178
七、荆州地区 180
沙市 180
江陵县 180
公安县 183
石首(县)市 183
监利县 185
仙桃市(沔阳州) 187
天门(县)市 192
潜江(县)市 194
钟祥县 195
京山县 199
荆门市 200
八、襄阳市 201
随州市 201
襄阳县 202
枣阳(县)市 205
保康县 205
老河口市(光化县) 205
谷城县 206
南漳县 206
九、郧阳地区 206
郧县 206
房县 207
丹江口市 207
竹溪县 208
十、宜昌地区 208
当阳(县)市 208
五峰县 208
兴山县 208
长阳县 209
宜昌(县)市 209
枝城市(宜都县) 210
远安县 210
枝江县 211
十一、恩施地区 211
恩施市 211
利川市 212
宣恩县 212
来凤县 212
十二、其他 213
第三章 医籍 219
一、武汉市 219
武昌县 219
黄陂县 225
汉阳县 225
二、黄冈地区 227
罗田县 227
蕲春县 236
黄梅县 244
武穴市(广济县) 245
英山县 245
黄冈县 245
麻城市(麻城县) 247
浠水县 250
三、咸宁地区 253
咸宁市(咸宁县) 253
赤壁市(蒲圻县) 253
阳新县 254
四、孝感地区 254
孝感市(孝感县) 254
汉川县 255
安陆市(安陆县) 257
云梦县 258
应城市(应城县) 258
五、荆州地区 259
江陵县 259
沙市 263
公安县 263
仙桃市(沔阳州) 263
天门市(天门县) 265
潜江市(潜江县) 266
监利县 268
钟祥县 270
石首市(石首县) 270
京山县 271
六、襄阳地区 271
襄阳县 271
随州市(随县) 274
枣阳市(枣阳县) 274
老河口市(光化县) 275
七、郧阳地区 275
郧县 275
郧西县 275
八、宜昌地区 275
宜昌市(宜昌县) 275
宜都市(宜都县) 276
枝江市(枝江县) 276
远安县 277
当阳市(当阳县) 277
长阳县 277
九、恩施地区 277
恩施市 277
第四章 药材 279
第一节 湖北地理环境及其中药材概述 279
第二节 全省各地通产的中药材 280
一、植物类 281
二、动物类 282
第三节 各地(州)、市、县(区)出产的中药材 283
一、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83
二、郧阳地区 288
三、宜昌地区 292
四、荆州地区 297
五、咸宁地区 301
六、黄冈地区 304
七、孝感地区 308
八、襄阳市 311
九、武汉市 314
十、黄石市(含大冶县) 315
十一、神农架林区 315
历年疫病流行情况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