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及促进模式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必兰,吴诗贤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6199510
  • 页数:2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促进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为目标,在对该群体信息素养现状统计分析和信息素养成长规律探索的基础上,寻找促进其信息素养提高的有效对策和模式,从而最大限度消解该群体城市社会融合的信息素养障碍。全书围绕该目标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研究建立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度测评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测评方法。(2)对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信息环境以及城市社会融合度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3)探索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各维度之间、信息素养与其城市社会融合度之间以及信息素养养成的影响因素与信息素养养成之间的内在联系。(4)剖析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内外因子对信息素养成长的作用,探索信息素养成长规律。(5)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弱势的成因,积极探索可操作性较强的、有效的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促进模式。

第一篇 研究背景与研究概况 3

第一章 研究背景 3

第一节 研究立意背景 3

一 农转城新市民的概念界定 3

二 农转城新市民的生存特点对其城市社会融入提出了迫切要求 3

三 农转城新市民的市民化转化对其信息素养提出了提升要求 4

四 研究意义 7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7

一 国内外信息素养相关研究 7

二 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相关研究 33

三 相关研究概评 34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7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37

一 研究内容 37

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38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9

一 研究方法 39

二 研究技术路线 41

第二篇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与城市社会融合现状 45

第三章 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45

第一节 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 45

一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的概念 45

二 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6

三 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 47

第二节 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测量体系 69

一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要素 69

二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测量体系 74

第三节 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度测评指标体系 76

第四章 测评神经网络研究 78

第一节 测评方法的选择 78

第二节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81

一 人工神经网络的生物学基础 81

二 人工神经元模型 82

三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86

四 BP神经网络 87

第三节 信息素养/城市社会融合度测评神经网络 90

一 测评神经网络构建概述 90

二 信息素养各层指标测评神经网络 94

三 城市社会融合度测评神经网络 100

四 测评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取得及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102

五 测评神经网络建立及应用步骤 103

第五章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12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问卷的处理 112

一 问卷内容构成 112

二 问卷效信度分析 113

三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114

第二节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114

一 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114

二 样本基本情况 115

第六章 样本信息行为特征统计分析 125

第一节 信息需求 125

第二节 信息获取渠道 126

第三节 信息利用 129

第四节 信息交流 130

第七章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城市社会融合现状分析 132

第一节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水平 132

一 末级指标(观测层)观测值分布 132

二 各级指标信息素养水平分析 133

三 信息素养的总体优势与不足 145

第二节 农转城新市民社会融合现状概要 146

第三篇 内在规律与问题 151

第八章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特征 151

第一节 不同个体影响因素背景下的信息素养 151

一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性别特征 151

二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年龄特征 154

三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文化程度特征 155

四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农转城年限特征 156

五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经济收入特征 157

六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信息工具水平特征 158

七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培训经历特征 160

八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信息消费承受度特征 160

第二节 不同信息环境影响因素背景下的信息素养 161

一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社交圈信息氛围特征 161

二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生活圈信息环境特征 163

第三节 不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背景下的信息素养 163

一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职业环境特征 163

二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居住模式特征 163

三 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的地域特征 166

第九章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内在规律研究 168

第一节 信息素养对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的影响 169

一 信息素养一级指标对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度的影响分析 169

二 信息素养观测级指标对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度的影响分析 174

三 影响农转城新市民城市社会融合的主要信息素养障碍 175

第二节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78

一 影响因素对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的影响分析 178

二 影响农转城新市民群体信息素养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180

第十章 信息素养成长模型 182

第一节 建模基础理论 182

一 意义建构理论 182

二 技术接受与利用综合模型(UTAUT) 183

三 激励理论 184

第二节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中内外因子相互作用分析 186

一 信息人内因子对信息素养成长的主导作用 186

二 信息人和信息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88

三 信息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90

四 信息人和外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191

第三节 信息素养成长模型的构建 192

一 信息素养成长的循环过程模型 192

二 信息素养成长循环中的信息环境 196

三 信息素养的循环成长特征 198

第十一章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弱势的主要成因分析 200

第一节 个体因素 200

一 经济水平和信息消费承受度 200

二 学历水平 202

三 信息技术培训经历 203

第二节 信息环境因素 203

第三节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促进环境缺失的深层原因 207

一 信息制度不完善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弱势群体信息环境建设动力不足 207

二 对农转城新市民重经济保障轻信息保障 208

第四篇 促进对策与模式 213

第十二章 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对策提出的要求 213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城市社会融合促进功能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 213

第二节 信息素养成长的信息环境障碍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 215

第三节 信息素养成长障碍的禀赋特征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 220

一 实施信息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先行战略 220

二 积极构建合适措施促进农转城新市民信息消费 222

第四节 信息行为的“就近特征”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 222

第五节 社会力量参与的不足对促进对策的原则要求 223

一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各自的优势 223

二 积极借力国家相关工程项目 224

第十三章 农转城新市民信息素养促进模式 227

第一节 信息素养促进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 227

第二节 信息素养促进模式的体系架构 229

第三节 组织机制 232

第四节 平台机制 235

一 平台建设模式 235

二 平台设计理念与功能 237

三 平台架构 239

第五节 信息资源建设机制 242

一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242

二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243

三 信息资源整合模式 244

四 信息资源配置模式 246

第六节 基本信息素养培训机制 248

一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主体 248

二 培训课程体系设计 248

第七节 信息服务机制 254

一 信息服务的实施主体和基本模式 254

二 信息服务活动的框架 254

第八节 核心运行机制 257

一 利益机制 257

二 绩效评估机制 258

三 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259

总结与结论 263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