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赛利普幅(H44C001004) 比例尺 1:250000》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晓风,赵兵,马润则,刘登忠,胡新伟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6094000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从2000年开始在青藏高原组织实施了国土资源大调查空白区填图计划,1:25万赛利普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众多填图项目之一,本书是该图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总结。图区在Ⅰ级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南部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部为班公错—怒江缝合带;次级大地构造单元中大部属革吉—措勤复合弧后盆地;南部部分属隆格尔—江达断隆带;西南角一小部分属冈底斯岩浆弧带。行政区划主要属阿里地区措勤县,南部的小部分地区属日喀则地区的仲巴县。项目成果由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相应地质图组成。该项工作是迄今为止研究区内第一份中等比例尺的系统基础地质资料,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认识,可供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规划及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节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1

第二节 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 1

一、位置交通 1

二、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 2

第三节 地质调查研究历史及研究程度 2

一、地质调查研究历史 2

二、前人工作评估 3

第四节 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 3

一、工作概况 3

二、质量评述 4

三、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5

第二章 地层 7

第一节 岩石地层 7

一、上古生界岩石地层 8

二、中生界岩石地层 19

三、新生界岩石地层 33

第二节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52

一、上古生界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52

二、中生界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57

三、新生界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62

第三章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分析 64

第一节 沉积体系特征及沉积相构成 64

一、浅海陆棚沉积体系 65

二、冰海沉积体系 65

三、斜坡沉积体系 66

四、台地沉积体系 66

五、滨海(海滩)沉积体系 66

六、三角洲沉积体系 66

七、湖泊沉积体系 67

八、冲积-河流沉积体系 67

第二节 沉积相时空分布及演化 67

一、古生代沉积相特征 67

二、中生代沉积相特征 72

三、新生代沉积相特征 83

第三节 构造层序及层序地层 88

一、构造层序Ⅰ(泥盆纪—二叠纪) 88

二、构造层序Ⅱ(侏罗纪) 89

三、构造层序Ⅲ(白垩纪) 89

四、构造层序Ⅳ(古近纪—第四纪) 90

第四章 岩浆岩 91

第一节 火山岩 91

一、燕山晚期火山岩(K1) 92

二、喜马拉雅中早期火山岩(E1—E2) 97

三、喜马拉雅晚期火山岩(N1—Qp2) 103

四、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112

五、火山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其源区性质 122

第二节 侵入岩 128

一、燕山晚期基性、中性及中酸性侵入岩 130

二、喜马拉雅早期中性及中酸性侵入岩 142

三、喜马拉雅晚期酸性侵入岩 144

四、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146

五、花岗岩类成因类型 158

六、与侵入岩有关的接触变质作用 161

第三节 脉岩 163

一、基性脉岩 163

二、中性脉岩 164

三、酸性脉岩 164

第四节 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环境 165

一、岩浆岩组合及时空分布特征 165

二、构造背景分析 168

三、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 170

第五章 构造 174

第一节 概述 174

一、调查区大地构造背景 174

二、调查区构造层划分 174

三、构造变形单元划分 176

第二节 构造变形单元分述 176

一、昂拉仁错褶皱构造带(Ⅰ) 176

二、仁多断褶带(Ⅱ) 183

三、南北向地堑构造 188

第三节 构造变形综述 191

一、构造变形层次 191

二、构造变形期次 192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及高原隆升 192

一、新构造运动地貌标志 192

二、新构造运动的构造地质标志 194

三、地热显示与地震 194

第五节 地质发展史 195

一、革吉-措勤弧后盆地基底形成阶段(D—P) 196

二、复合弧后盆地演化阶段(J2—E2) 197

三、高原隆升盆地消亡阶段(E3—Q) 198

第六章 矿产及其他国土资源概况 200

第一节 矿产资源 200

一、矿产资源概况 200

二、矿产分述 200

三、成矿预测及找矿方向 205

第二节 生物资源 206

一、主要植被类型 206

二、主要野生动物资源 209

第三节 旅游资源 210

一、本区旅游资源类型及特点 210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212

结语 213

一、主要地质成果和进展 213

二、存在问题 217

参考文献 218

图版说明及图版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