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空场子”的戏剧审美论 3
第一节 《中国剧场史》的首创之功 3
第二节 中国剧场的审美特征——“空场子” 15
第三节 中国剧场的审美规范——“空的空间”与“虚的实体” 24
第四节 随处作场——中国戏剧审美特征的现实基础 27
一 随处作场以演出的流走性为特征 28
二 随处作场是戏曲最一般的表演形式 32
三 随处作场是戏曲舞台尚“空”的现实基础 36
第二章 “场上搬演”的戏剧本体论 41
第一节 王国维、吴梅:戏曲文学本体论 42
第二节 齐如山:“有声皆歌,无动不舞” 46
第三节 周贻白:“非奏之场上不为功” 50
一 中国戏曲起源综合说 52
二 将地方戏研究纳入戏剧史 56
三 剧场观念贯穿其戏剧史著作 62
第三章 “案头场上并重”的戏剧史论 72
第一节 综合观照的戏剧史视野 72
第二节 穷其流变的戏剧史方法 77
一 戏剧元素的还原研究 77
二 戏剧本事的演变研究 81
三 戏剧声腔的流变研究 83
第四章 戏剧史中的戏剧观比较 91
第一节 文学与剧场:王国维与周贻白戏剧观比较 91
第二节 “物”与人:青木正儿与周贻白戏剧观比较 113
一 戏剧史观的本质差异:案头文学还是剧场艺术 114
二 物与人关系的理解差异:彼此隔阂还是相互推进 118
第五章 昆曲对地方戏的滋养 121
第一节 周贻白的昆曲新论 121
一 昆腔非魏良辅所独创 122
二 《浣纱记》开昆曲案头化之先河 125
三 昆曲为戏剧艺术的集大成者 128
第二节 花部与昆曲的关系 130
一 对昆曲剧本的直接征用 131
二 表演艺术上的直接承袭 135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149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149
第二节 对地方戏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视 155
第三节 对地方戏地域性特征的发掘 158
第四节 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166
结语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