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选题的缘由 1
二 相关研究综述 2
三 本书考辨针对的主要问题 5
四 本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6
五 论证的层次及学术见解 7
第一章 黄老学派法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文献 12
第一节 黄老学派的源流 12
一 道家流变 12
二 百家言黄帝 13
三 黄老学派的形成及传播 19
四 黄老学派的性质 23
第二节 黄老学派法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6
一 在政治体制大变革中应运而生 27
二 在“礼治”与“法治”的争鸣中走向成熟 30
三 在百家“相反相成”中趋于完善 35
第三节 黄老学派法哲学文献 40
第二章 黄老学派以道论法的宗旨 51
第一节 黄老学派的道论溯源 51
一 老子以前的“道”论 51
二 老子的“道”论 53
三 黄老学派的“道”论 56
四 黄老学派“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 60
五 黄老学派以道论法的倾向 64
第二节 “道生法”的法哲学内涵 68
一 道法结合的历史契机 68
二 道为法之体 71
三 法为道之用 74
四 执道生法 77
第三章 黄老学派法哲学的基本范畴 80
第一节 一与法 80
一 “一”的内涵 80
二 “一”与“法” 83
三 君主执“一”生“法” 85
四 “法”是实现“一”的途径 86
五 “一”体现了“法”的基本特征 87
第二节 道、德与法 89
一 黄老学派的“道”与“德” 89
二 “道生法”中的“德” 92
三 “德”与“法”互为表里 93
四 “法”因“德”而区别于“刑” 95
五 “法”“德”以“道”为终极目的 96
第三节 圣、王与法 98
一 内圣外王 98
二 圣人生法 107
三 王术与法 110
第四节 形名、因循、无为与法 114
一 刑名与法 114
二 因循与法 122
三 无为与法 129
第五节 正与法 133
一 “正”与“奇” 133
二 “正”与“静” 136
三 “正”是治国的根本 137
四 “名法”为“正” 138
五 “以正治国”的目的是“正天下” 141
第四章 黄老学派的法治理论 143
一 案法而治 143
二 以法禁君 146
三 以道变法 148
四 礼法相济 150
五 道治之境 152
第五章 黄老学派法哲学与西方自然法哲学的区别 155
一 “自然”的内涵 155
二 理性与自然法的认知 158
三 “法律自然主义”不是自然法的特征 162
第六章 黄老学派法哲学与诸子 166
第一节 黄老学派法哲学与申不害、韩非 166
一 申不害对黄老学派法哲学的发挥 166
二 韩非对黄老学派法哲学的汲取 169
三 韩非对黄老学派法哲学的背离 177
第二节 黄老学派法哲学与荀子、董仲舒 182
一 黄老学派与儒家 182
二 黄老学派法哲学对荀子的影响 183
三 董仲舒对黄老学派法哲学的继承 189
第七章 黄老学派法哲学在汉初的兴衰 199
第一节 黄老学派法哲学与汉初的法治实践 199
一 黄老学派法哲学与汉初法制改革 199
二 黄老学派法哲学与汉初的司法实践 205
第二节 汉武帝时期黄老学派法哲学的衰落 210
一 儒道互绌 210
二 《淮南子》与淮南狱 213
三 汉武帝时期的酷吏苛法 217
余论 222
主要参考文献 228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