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 导论 1
导论 1
卷一 痕迹与思考 2
1.1 痕迹 3
1.1.1 分类及其特征 3
1.1.2 痕迹之功能 21
1.2 思考 23
小结 28
卷二 直观与微观 32
2.1 直观 33
2.1.1 直观被制约 33
2.1.2 鉴定高古文物不能完全靠直观 39
2.2 微观 41
2.2.1 微观的有效性 42
2.2.2 微观与本质 45
小结 54
卷三 时空与变化 58
3.1 时间 59
3.2 空间 61
3.2.1 分类 62
3.2.2 特性 63
3.3 变化 66
3.3.1 变化种类 71
3.3.2 变化效果 73
小结 76
导论总结 79
2篇 青铜器的微观变化与鉴定 84
卷四 铜族与陶范 84
4.1 铜族 85
4.1.1 铜族种类 86
4.1.2 青铜 90
4.2 陶范 95
4.2.1 陶范制作 97
4.2.2 陶范细加工 99
4.2.3 装配定型 103
4.2.4 浇铸青铜液 107
总结 115
卷五 青铜器之变 117
5.1 色变 118
5.1.1 色变特点 118
5.1.2 色变种类 119
5.1.3 识别真伪色 126
5.2 形变 131
5.2.1 弱变 132
5.2.2 凸变 134
5.2.3 凹变 148
5.3 质变 167
5.3.1 质变类别 168
5.3.2 质变功效 179
5.4 次生物 186
5.4.1 特征与属性 188
5.4.2 重要意义 198
5.5 态 203
5.5.1 态与时空 205
5.5.2 唯态唯真 211
总结 217
卷六 青铜器鉴 221
6.1 鉴赏 222
6.2 鉴别 234
6.2.1 类别与器型 234
6.2.2 纹饰及工艺 254
6.3 鉴定 272
6.3.1 定高古 273
6.3.2 定朝代 285
6.3.3 识真辩伪 312
6.3.4 定价值 335
总结 366
3篇 高古玉的微观变化与鉴定 368
卷七 岩石与玉石 368
7.1 岩石 369
7.2 玉石 371
总结 378
卷八 高古玉之变 379
8.1 色变 380
8.1.1 沁色 380
8.1.2 变色 386
8.1.3 微变 395
8.2 形变 400
8.2.1 全面细微的形变 400
8.2.2 融斑(融坑) 401
8.2.3 脱皮 404
8.2.4 缺棱掉角 407
8.2.5 地弯 408
8.2.6 凸起 409
8.2.7 工艺痕迹的改变 410
8.3 融洞与融沟 414
8.3.1 融洞 415
8.3.2 融沟 420
8.4 裂理(裂缝) 424
8.4.1 裂理 428
8.4.2 裂缝 434
8.5 质变 440
8.5.1 白化 441
8.5.2 石化 447
8.5.3 粉化 451
8.6 光泽 455
8.6.1 种类 458
8.6.2 把玩(风化) 462
8.7.3 辨伪 464
8.7 内变物 468
8.7.1 霉斑 470
8.7.2 豆花 471
8.7.3 色素微粒 472
8.7.4 真伪辨 475
8.8 次生物 478
8.8.1 概念 479
8.8.2 种类 479
8.8.3 特征 480
8.8.4 真伪辨 483
8.9 原态必显 489
8.9.1 先天不足 491
8.9.2 后天失调 496
总结 499
卷九 高古玉鉴 511
9.1 鉴赏 512
9.1.1 玉之美 512
9.1.2 器之美 515
9.1.3 变之美 520
9.2 鉴别 523
9.2.1 一个基础 524
9.2.2 二个知己 525
9.2.3 三个掌握 529
9.2.4 四个勿信 550
9.2.5 比较与鉴别 554
9.3 鉴定 560
9.3.1 动力及其特点 561
9.3.2 工具及其痕迹 567
9.3.3 工艺及其特征 577
9.3.4 鉴定的双轨制 607
总结 610
4篇 高古文物的相通性 611
卷十 人做的相通性 611
10.1 相通性定义 612
10.2 器型相通性(举例) 616
10.2.1 鼎 618
10.2.2 簋 621
10.2.3 马 629
卷十一 纹饰的相通性 636
11.1 纹饰分类 638
11.1.1 写实类 638
11.1.2 夸张(漫画)类 641
11.1.3 想象类 643
11.1.4 恐惧类 645
11.1.5 综合类 649
11.1.6 标识类 654
11.1.7 文字类 656
11.2 纹饰(文字)的功效 664
11.2.1 对古人的记载 664
11.2.2 对华夏历史的借鉴 665
11.2.3 对时空的标识 666
卷十二 工艺的相通性 669
12.1 工的相通性 670
12.1.1 姿式 670
12.1.2 动作 671
12.1.3 工具 673
12.1.4 动力 674
12.1.5 成果 676
12.2 艺的相通性 685
12.2.1 无艺术性可比的高古文物 685
12.2.2 具有艺术性或艺术性极高的文物 686
12.3 科技的相通性 700
人做相通性总结 705
5篇 天做相通性 711
卷十三 天做的相通性 711
13.1 形变相通 712
13.1.1 全面细微的弱变 713
13.1.2 局部严重形变 717
形变相通性小结 739
13.2 色变相通 744
13.2.1 沁色 746
13.2.2 变色 757
色变相通性小结 767
13.3 质变相通 770
13.3.1 不同类别文物的质变 772
13.3.2 质变的演化过程与必然 791
质变相通性小结 793
13.4 次生物 795
13.4.1 次生物的产生不可或缺 796
13.4.2 对次生物必须给以极度的重视和正确的认知 801
次生物相通性小结 805
天做相通性总结 807
6篇 实例与应用 811
卷十四 相通性实例 811
14.1 后周柴瓷与北宋官瓷 811
14.1.1 人做的相通性 814
14.1.2 天做的相通性 825
14.2 清乾隆金彩变化的相通性 836
14.2.1 金彩的衰退(色变) 840
14.2.2 形态的改变(形变) 841
相通性实例总结 843
卷十五 相通性与鉴定 845
15.1 鉴定类别 845
15.1.1 传统法 845
15.1.2 科技法 846
15.1.3 微观变化鉴定法 849
15.2 相通性 856
15.2.1 天做相通性的特征 857
15.2.2 相通性的深远意义 867
相通性与鉴定总结 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