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渝鄂交界的“小高原”——冷水乡的自然地理状况 3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沿革 3
第二节 名副其实的“冷”——“小高原”的气候特征 6
第三节 冷水溪畔,河流遍布 8
第四节 地质地貌 8
第五节 土壤岩石 10
第六节 资源 11
第七节 自然灾害 18
第二章 特定自然环境制约下的农业生产 21
第一节 冷水乡的农业生产概况 21
第二节 种植业概况 22
第三节 粮食生产 23
第四节 经济作物 27
第五节 对冷水乡农作物种植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51
第三章 八龙村农副业生产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57
第一节 八龙村的经济结构与特征 58
第二节 八龙村经济作物概况 59
第三节 八龙村的黄连经济 62
第四节 莼菜种植的兴起 69
第五节 作为生活补充的粮食作物 76
第六节 新兴的养殖业 79
第七节 农民要“组织起来” 85
第八节 八龙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困境 93
第九节 黄连经济的影响和特点 104
第四章 八龙村农业劳作对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109
第一节 生产劳动生活 110
第二节 收入 129
第三节 消费生活 135
第四节 手机与人际互动 140
第五节 休闲生活 142
第六节 日常生活其他方面(衣、食、住、行) 154
第七节 礼金的功能与意义 157
第五章 婚姻、家庭与人口 168
第一节 婚姻 168
第二节 家庭 179
第三节 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85
第六章 冷水乡政治生活——乡村政治变迁中“文化—社会”的冲突与同构 203
第一节 问题的引出 20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文化—社会”的冲突 205
第三节 人民公社的威力——国家力量主导下的“文化—社会”同构 211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文化—社会”的磨合 217
第五节 “文化—社会”磨合期里的公民意识构建 244
第七章 冷水乡的教育 249
第一节 基础教育 249
第二节 社会教育 275
第三节 家庭教育 289
第八章 民间音乐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02
第一节 坐堂锣鼓 303
第二节 时代的回响——薅草锣鼓 304
第三节 山间雄魂——挑子客歌 311
第四节 土家的遗赠——啰儿啰 313
第五节 歌者的个人生活史 317
第九章 乡土文化中的仪式与象征 326
第一节 结构与反结构——八龙村丧葬仪式过程分析 326
第二节 阐释中的隐喻与流变——八龙村孝歌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351
总结:农民生活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372
附录1 冷水乡境的巴盐古道路段与水系图 374
附录2 调查点村民居住分布图 375
附录3 土家族称谓表 376
附录4 宴席喊彩 378
附录5 白会告席词 380
附录6 扎席词 381
附录7 薅草歌与盘歌 385
附录8 啰儿啰歌、山歌、挑夫歌 388
附录9 俗语谚语字谜 389
附录10 冷水乡动物名 391
附录11 对联 392
附录12 木匠工具图 393
附录13 黄连栽种工具图 395
附录14 国家烤烟四十级标准(GB 2653—92)表 396
参考文献 399
后记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