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1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1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1
第三节 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2
一、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2
二、学术理论的创新 2
第四节 中医内科学的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3
第二章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4
第三章 中医内科学的治则、治法 5
第一节 治则 5
一、治病求本 5
二、调整阴阳 6
三、扶正祛邪 6
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7
五、三因制宜 7
第二节 治法 7
一、汗法 7
二、吐法 8
三、下法 8
四、和法 9
五、温法 9
六、清法 9
七、消法 10
八、补法 10
第四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和分类方法 12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方法 12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 12
第五章 中医内科治则、治法与护理 13
第一节 治疗原则 13
一、治病宜早 13
二、标本缓急 13
三、扶正祛邪 14
四、脏腑补泻 14
五、异法方宜 15
第二节 常用治法 16
一、解表法 16
二、清热法 17
三、攻下法 17
四、和解法 18
五、温里法 18
六、补益法 18
七、消导(消散)法 19
八、理气法 19
九、理血法 20
十、固涩法 20
十一、开窍法 21
十二、镇痉法 21
第三节 调摄护理 22
第六章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23
第一节 理论学习 23
第二节 临床学习 24
各论 25
第一章 肺病证 25
第一节 感冒 25
第二节 咳嗽 28
第三节 哮证 32
第四节 喘证 35
第五节 肺痈 38
第六节 肺痨 41
第七节 肺胀 43
第八节 肺痿 45
第二章 心脑病证 48
第一节 心悸 48
第二节 胸痹 50
第三节 不寐(附:多寐、健忘) 53
第四节 癫狂 56
第五节 痫证 58
第六节 眩晕 60
第七节 中风 62
第八节 痴呆 65
第九节 头痛 68
第三章 脾胃病证 73
第一节 胃痛 73
第二节 痞满 76
第三节 噎膈 78
第四节 呕吐 80
第五节 呃逆 83
第六节 泄泻 85
第七节 痢疾 88
第八节 腹痛 91
第九节 便秘 93
第四章 肝胆病证 97
第一节 胁痛 97
第二节 黄疸 99
第三节 鼓胀 101
第五章 肾膀胱病证 105
第一节 水肿 105
第二节 淋证(附:尿浊) 108
第三节 癃闭(附:关格) 111
第四节 遗精 114
第五节 阳痿(附:早泄) 116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120
第一节 自汗、盗汗 120
第二节 血证 122
第三节 厥证 128
第四节 郁证 131
第五节 瘿病 134
第六节 痰饮 136
第七节 内伤发热 139
第八节 虚劳 142
第九节 肥胖 147
第十节 积聚 149
第十一节 消渴 152
第十二节 癌病 154
第十三节 疟疾 160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163
第一节 痹证 163
第二节 痿证 166
第三节 腰痛 169
第四节 痉证 171
第五节 颤证 173
参考文献 177
附录 方剂索引 178
附:《中医内科学》主编简介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