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1 岩溶与古岩溶 1
1.1.1 岩溶 1
1.1.2 古岩溶 2
1.2 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4
1.2.1 古岩溶与油气储层研究历史 4
1.2.2 古岩溶与油气储层主要研究进展 6
1.3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与油气储层 7
1.3.1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机理 7
1.3.2 基于油气地质导向的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 8
1.4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及油气储层研究思路 9
第2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发育背景 12
2.1 构造演化史 13
2.1.1 中、晚元古代拗拉谷发育阶段 13
2.1.2 早古生代海相台地发育阶段 13
2.1.3 晚古生代滨海平原发展阶段 16
2.1.4 中生代内陆盆地阶段 17
2.1.5 新生代盆地上升解体及围缘断陷阶段 18
2.2 地层发育特征 18
2.2.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 18
2.2.2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地层特征 20
2.3 沉积背景 24
2.3.1 沉积环境模式 24
2.3.2 沉积亚环境及沉积微环境的主要沉积微相 28
2.3.3 岩相古地理 31
第3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及成因演化 35
3.1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 36
3.1.1 泥粉晶白云岩建造 38
3.1.2 含(膏)白云岩与白云岩复合建造 39
3.1.3 白云质硬石膏岩与白云岩复合建造 44
3.2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演化与成因 44
3.2.1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演化 44
3.2.2 硬石膏柱状晶和小结核成因探讨 50
3.2.3 硬石膏柱状晶和小结核演化规律 53
第4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体系 56
4.1 古岩溶划分沿革 56
4.2 复合古岩溶成因分类 57
4.2.1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成岩环境演化 58
4.2.2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成岩作用序列及成因分类 60
4.3 复合岩溶岩划分及特征 63
4.3.1 岩溶建造岩 63
4.3.2 岩溶改造岩 65
4.4 同生-准同生期复合古岩溶 66
4.4.1 同生-准同生期复合古岩溶控制因素 66
4.4.2 同生-准同生期复合古岩溶作用机理 67
4.4.3 同生-准同生期复合古岩溶识别标志 70
4.4.4 同生-准同生期复合古岩溶分布规律 73
4.5 表生期复合古岩溶 75
4.5.1 表生期复合古岩溶控制因素 76
4.5.2 表生期复合岩溶作用机理 78
4.5.3 表生期复合古岩溶识别标志 82
4.5.4 表生期复合古岩溶地貌恢复 87
4.5.5 表生期复合古岩溶垂向分带 94
4.6 埋藏期压释水复合古岩溶 102
4.6.1 埋藏期压释水复合古岩溶控制因素 102
4.6.2 埋藏期压释水复合古岩溶作用机理 110
4.6.3 埋藏期压释水复合古岩溶识别标志 111
4.6.4 埋藏期压释水复合古岩溶分布规律 116
4.7 埋藏期热水复合古岩溶 118
4.7.1 埋藏期热水复合古岩溶控制因素 118
4.7.2 埋藏期热水复合古岩溶作用机理 121
4.7.3 埋藏期热水复合古岩溶识别标志 122
4.7.4 埋藏期热水复合古岩溶分布规律 127
第5章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型油气储层 129
5.1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129
5.1.1 原生沉积(准同生)期孔隙 131
5.1.2 表生成岩裸露期风化壳次生孔隙 132
5.1.3 埋藏成岩期次生孔隙 139
5.1.4 构造裂隙和断层 140
5.2 储层孔洞充填特征及展布 143
5.2.1 孔洞主要充填物类型 143
5.2.2 孔洞充填物组合关系 146
5.2.3 孔洞充填物展布规律 147
5.3 储层孔隙演化 148
5.3.1 原生沉积(准同生)期孔隙 148
5.3.2 表生裸露成岩期孔隙 148
5.3.3 埋藏成岩期孔隙 149
5.3.4 构造裂隙 150
5.4 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类型 151
5.4.1 储层孔隙结构 151
5.4.2 储层储集类型 155
5.4.3 储层分类 156
5.5 储层物性分布规律 160
5.5.1 储层物性特征 160
5.5.2 储层物性分布规律 161
5.6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164
5.6.1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的发育情况 165
5.6.2 有利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建造的保存程度 165
5.6.3 白云岩与硫酸盐岩复合古岩溶发育程度 167
5.7 储层分布及评价 170
参考文献 174
附图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