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历史的轨迹 1
第一章 医学的滥觞 1
第一节 从本能荒漠中走来 2
救护本能与医疗行为 2
求食活动与医药知识 3
性本能与生殖崇拜 4
植根于生殖文化的中医学 5
生殖文化在西医学中蜕化 7
第二节 巫术幽灵的徘徊 8
禁忌、崇拜与巫术 8
巫医:早期的医学形态 11
第三节 血腥味的解剖知识 14
解剖知识的远古源头 14
解剖与医学的结合 15
不同的结局 16
第四节 早期医学的特征和归宿 17
早期医学的特征 17
经验医学的发展趋势 18
第二章 奠定初基——《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 20
第一节 轴心时代 20
古代理性医学的诞生 21
黄河流域和爱琴海地区 22
人类文明的奇迹时期 22
第二节 轴心医学之前因 24
《黄帝内经》的源头 24
希波克拉底的先行者 25
第三节 不期而似 27
巫术和超自然主义观念的抛弃 28
整体观念的确立 28
动态平衡思想的孕育 29
细致的观察与哲学学说的引入 31
第四节 貌合神离 33
功能与实体的离合 33
理论解释的普适与局限 34
哲学与思辨的地位 35
第五节 不祓之祖和被遗忘的医术 36
希波克拉底的神化和被遗忘 36
《黄帝内经》的骄傲和悲哀 39
第三章 分道扬镳——盖仑和张仲景 41
第一节 造就医圣的时代 41
古罗马医学 41
医学学派 42
著名医学家 42
东汉三国医学 42
盖仑与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 43
仲景与汉末的战乱瘟疫 45
第二节 不同的成就和方法 46
盖仑的解剖生理学研究 46
仲景与临证医学范式的确立 47
盖仑的方法论特征 48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 50
第三节 异趣的传统和动机 51
亚历山大利亚的医学传统 52
仲景对医经、经方的融汇 53
从医动机的差异 54
第四节 分道扬镳的历史标志 55
第五节 相似的命运 57
第四章 兴盛与低谷 60
第一节 呻吟中的中世纪医学 60
神学的婢女 61
僧侣与“寺院医学” 62
幽暗中的“萤光” 63
流行病学的成就 64
第二节 繁荣昌盛的中国医学 66
实证医学的摸索 67
晋唐时期的“辨病论治” 70
“辨证论治”的确立 71
学术争鸣与医学门户 73
成功的原因 74
第三节 交汇点上的医学 76
融汇欧亚的阿拉伯医学 76
内涵丰富的印度医学 78
第五章 成熟与新生 80
第一节 注入催化剂的近代西医 80
文艺复兴运动 80
科学精神的建立 82
发轫于实验的医学 83
数学与理性的灵魂 84
三个医学学派 85
形而上学的阴影 86
第二节 惯性作用下的明清医学 87
成熟了的体系 88
《本草纲目》的成就与缺憾 88
疏校医籍之风的兴起及功过 89
温疫学说的发端与蜕变 90
王清任“解剖医学”的坎坷 92
人痘接种术的境遇 93
第三节 中西医学的交流 95
第四节 轨迹的鸟瞰 97
第二编 异质的土壤 102
第一章 锻造精神之链 102
第一节 两种魔力的发端 102
何谓文化 103
地势使然也 104
海洋与希腊文明 104
大陆性地理环境与文化“隔绝机制” 105
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106
生殖观念的泛化 107
第二节 需求的支配 108
中国的农耕文化 109
对待自然的态度 110
商业与思想争鸣 112
农耕与“淡化”思维 113
第三节 神话里的真实 114
“英雄神话”的寓意 114
“救灾超人”身上的寄托 115
神的形象 116
性爱压抑背后的“内罚”与内省 116
神的乱爱与行为不羁 117
第二章 冥冥中的陀螺 119
第一节 文化屏障 119
文化传统:历史与现实 119
文化传统:特性与共性 120
文化选择 121
第二节 “不为”与“不能” 122
一个至为重要的价值命题 122
谋义与谋利 122
人伦与自然 123
“粗守形、上守神” 124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124
悟性与论证 126
“能而不为”与“欲为不能” 126
第三节 挣不断的线 127
相异的传统 127
纯粹理性精神 128
主体的选择 129
第四节 无形的指令 131
文化环境与医学理论变迁 132
似曾相识的背后 132
观念的渗透 132
“最革命因素”的制约 133
历史的必然 134
第三章 冲突与融合 136
第一节 经验与教条 136
“神圣化”了的先人经验 137
医经注释现象 138
根源于经学传统 138
始于经验的不同归宿 140
第二节 医学真理的检验尺度 141
尺度的寻找 141
先验的标准 142
歧义蔓生的根源 143
腾飞的基石 143
真理检验问题的启示 144
第三节 创新冲动与示同意识 145
“越轨”与进化潜能 145
创新精神的推崇与学科进化 146
求同取向中的学派“争鸣” 147
历史铸成的问号 147
第四章 符号系统的差异 149
第一节 象形拼音文字 149
汉语造字定则 150
中医部分字形义 150
“目治”意义符号与形象思维 151
象形字与思维的稳定性 152
“耳治”意义符号与抽象思维 153
第二节 分析语和综合语 153
单义的分析语与复合义的综合语 153
语义表达的差异与主体认识程度 154
特殊分析:中英文中颜色词 155
颜色词差异的文化背景 156
第三节 语义——深层的结构 157
语义类型的类同 157
语义场与词汇结构 160
义句结构的转换 163
意合法与形合法 164
歧义现象与训诂 164
语义模糊与学术之争 165
语义清晰性与理论的可证伪性 166
第四节 语音——变调的旋律 167
音素的单纯化与“通假” 168
语调与声调语言及音韵学 169
不同的归宿 170
第五节 两种语体——文言文和科技英语 170
名词化和动词化 171
死语与修辞语 173
不同的进化趋向 175
第六节 译不准现象和普遍语义学 176
词义的差别 176
理论的不可通约问题和相对论原理 178
普遍语义因素与跨文化沟通 178
第三编 范式引力场 180
第一章 基质的格调——主导观念剖析 181
第一节 凝固与流动 181
五行与四素 181
阴阳说及其西方的孪生弟兄 184
恒定与更替 187
第二节 两条主线 190
元气与原子 191
无形与有形,连续与间断 194
岐途之开端 195
动因:矛盾作用说和重量说 196
感应与碰撞 198
不同的异向 199
汇流之趋势 199
第三节 融合与对立 201
天人合德的文化基质 201
人与天地相参 202
顺应自然 203
天人对立与“人类中心论” 204
合与离的评说 205
第四节 一元与分离 206
心身问题:医学的一个主题 207
形神合一,彻底的传统 207
心身二元,不散的阴影 209
果实的差异 211
心身医学崛起的思考 213
第二章 带色的眼镜——认识方法论之异同 216
第一节 司外揣内与解剖 217
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法 217
解剖:形态观察法 219
西医学为何未能发现经络现象 222
观察陈述 224
第二节 正名与逻辑 225
正名与概念方法论 226
辩证的逻辑与形式逻辑 229
归纳与演绎 234
假物取譬:归纳的一步之遥 238
第三节 实验与心悟诸法 241
实验方法论的确立和革命 241
言不尽意的心悟诸法 243
两种精神 245
相异的检验尺度 246
第四节 象数之术与数学方法 248
同中有异的信念 249
数学方法的传统与发展 251
唯象和计量,异中有同 253
第三章 要素的比较 256
第一节 不同的解说 256
实在论与知识体系 256
工具论与解难题 257
信念与约定 257
我们的看法 258
第二节 藏象与脏器 259
“藏象”,一种工具 260
实体的脏器 262
外延扩展的合理性 262
发展的可能趋势:“科学进步的理性重组” 266
第三节 精气神与组织细胞 267
精气神:人之“三宝” 268
细胞:生命的“本质” 269
途殊果异 270
第四节 病因、病机与病理 272
审证求因与三因论 273
科赫与严格的因果律 275
细胞病理学与病机十九条 276
第四章 结构的风格 281
第一节 超稳定结构 281
何谓中医理论体系 281
内在的结构 283
超稳定的特征 284
熟透了的体系:必须越过的障碍 287
第二节 整体网络 289
稳定的构架,膨胀中的“躯体” 290
多米诺骨牌效应 292
失衡的重心,遗憾的冷漠 294
第三节 嬗变中的模式 297
生物医学模式 297
文化是的至上命令 298
呼唤新的模式 299
第四节 可供借鉴的范例 300
环境——形神:模式的主旋律 301
贯穿始终的精神 301
一块璞石 302
第四编 临床二重奏 305
第一章 临床活动结构 305
第一节 临床:医学的摇篮 305
摸索实践 305
母体分化 307
灵敏的舵 308
判决性检验 309
第二节 病和病人:特殊的实践对象 310
实践对象的二重性 310
不同的侧重 311
个体化医学与群体化医学 312
第三节 实践主体:医生的分化 314
历史上的医生 314
伟大的跃迁 315
外科医生与外科学 317
专科分工面面观 319
第四节 手段和工具 320
方式:经验与理性 320
途径:个体与群体 322
技术:能力化与物化 323
第五节 临床与基础 324
医疗渴望理性 325
传染病退位之回溯 326
大循环与加速机制 327
两个循环圈 329
第二章 辨证与辨病:诊断认知过程 332
第一节 诊断的理论负荷 332
诊断与诊断学 332
点、面、线 333
形形色色的辨证 335
分门别类的病种 336
模型的偏爱 337
第二节 资料搜集过程 339
病史资料四要素 339
外在资料与内在资料 340
资料客观性的考察 340
异中有同的形象思维 341
第三节 推理判断过程 342
按图索骥与随机调整 343
推理形式 344
“取舍”问题 346
一元论与多元论 348
第四节 临床验证过程 350
拟诊、确诊与试探 350
“误诊”剖析 352
“隐证”的求索 354
第三章 治疗,多元的归结 356
第一节 治则与决策过程 356
哲理化的庞大治则体系 356
明快的线条 359
案例的分析 362
决策与诊治 363
待选方案 364
组合与拼盆 365
决策的形式 367
第二节 治疗技术:奇妙的万花筒 368
不同的技术观念 368
丰富的技艺 369
日趋物化、规范的技术 370
五彩缤纷的非药物疗法 372
第三节 疗效比较:临床调研与文献复习 374
对象与方法 374
调查结果 375
回顾性文献复习 380
分析与思考 384
第四节 临床活动外推:养生、预防与康复 385
观念与角度的同异 385
防疫学的突出成就 387
根深叶茂:养生的知与行 388
纷繁的假说,苍白的实践 390
第四章 药学:交汇的排头兵 392
第一节 神农家族与李比希的产业 392
经验,药学的共同源头 392
庞大的神农本草谱系 393
近代精神催生的李比希产业 393
第二节 “魔方”与“魔弹” 394
大自然的恩赐 395
经验的升华 396
排列组合中的奥妙 396
三位一体,应对周密 397
试管的产儿 398
疗效专一的“魔弹” 399
精确的计量,清晰的“轨迹” 400
第三节 旧物新译——中药学现代研究评述 402
“寒热湿凉”四性 402
辛甘苦酸咸五味 403
归经学说 404
炮制中的法度 404
中药新用与新说 405
生物调控假说 407
第四节 回顾与创造 411
令人恐惧的药物公害 411
“三大法宝”的减色 412
回归大自然,药界新呼声 413
互补杂交与统一药学诞生的可能 414
面对交汇的思考 416
第五编 现时代的困惑 421
第一章 夹缝中的中西医学 421
第一节 光荣和遗憾已成既往 422
值得自豪的历史和严峻的现实 422
沉重的昨天和成就斐然的今天 423
让过去的过去吧! 424
第二节 现时代的冲击 425
今日世界:客观压力和主观需求 425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 426
中西文化的重组 428
改变中的疾病谱和死亡谱 429
第三节 中医学的危机 430
现时代中医学面面观 431
两种危机,孰最堪忧 433
更多一点忧患,少一些自欺 434
第四节 西医学的难题 435
现代瘟疫 435
健康危险因素 437
滥用药物 437
伦理的困境 438
伪科学的泛滥 438
变革,同样需要 439
第五节 路在何方 439
现代医学的趋势 439
中医学,需要新的姿态 441
第二章 排拒与交融——中西医交往评述 443
第一节 中体西用——思维怪圈的萦绕 443
特殊的情境 444
绝妙的准则 444
双重的矛盾 445
积淀而成的定势 447
第二节 中西医汇通——悲壮的尝试 448
天演论催化的思潮 448
形异神同 448
拙劣的三招 449
悲剧性的结局 450
几点值得肯定之处 451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颇有争议的运动 452
伟人拉开序幕 453
轰轰烈烈,硕果累累 454
争讼纷起 455
“三驾马车”与“主体战略” 457
收获时的遗憾 458
第四节 汉医沉浮——一个案例的启示 461
沉与浮:历史表象的背后 461
实用主义:一以贯之的传统 463
“方、药——证——理论”研究模式 465
几点启示 466
第五节 “中医热”——湍动着的暗流 468
中医热的兴起 468
并非“归朴返真” 469
廿一世纪:中医学的世纪? 471
不容乐观的势态 472
第六节 不能徘徊的叉路口 473
纷杂的路 473
独立发展:一厢情愿的痴梦 474
跨文化认同:无法遏制的潮流 476
第三章 阵痛中的反思——中医学研究现状的考察 479
第一节 理性的躁动 480
一次生存选择 480
两极中的振荡 481
新的尝试 483
新的转变 483
第二节 深层的评判 484
沉重的三部曲 484
“方”、“案”收集:一个封闭圈 485
表层交汇,“结”而不“合” 486
寻根热,经学式研究的变形 487
多学科研究中的“两张皮” 488
文化反思:带有情绪化的倾向 489
第三节 参照与反馈 490
自体参照系的内化作用 491
外向型参照系的制约 493
“特色”:坚韧的保护带 493
中医研究的调控机制:负反馈 495
第四节 心理与观念 496
危机、挫折情景与心理防御机制 497
陈旧的观念 498
第五节 大控制论的新示范 501
从负反馈到正反馈 501
方法论上的启示 503
目标选择的变异 504
第四章 艰难的选择 506
第一节 从比较到批判 506
中医学是什么 506
中医理论:一个苦涩的酸果 509
传统范式:恼人的两难选择 513
第二节 理论体系的重建 514
解构与重建:时代的选择 514
传统体系的解构 515
事实的确认 517
概念的重建: 518
规律的“重建” 523
重新作出理论解释 525
可容性研究 526
阴阳五行学说的归宿 528
第三节 重建者自身的建设 533
观念的变革 533
方法的更新 536
知识结构的重组 537
全方位出击 539
必要的张力 541
第四节 条件与氛围 545
需要倾斜政策 546
硬件的保证 549
噪音的消除 549
关键的关键是人才培养 550
代结束语:肩负使命 走向明天 551
后记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