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春生,黄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30365583
  • 页数:2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绪论、上、中、下及附篇。绪论主要介绍针灸系的概念、研究范围及针灸发展简史等内容;上篇是针灸的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包括经络、腧穴等,中篇为针灸的操作技术,下篇为针灸的临床治疗;附篇为常用的针灸歌赋、针灸现代研究及子午流注等内容。

绪论 1

一、针灸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主要特点 1

二、针灸学发展简史 1

三、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 4

上篇 经络腧穴 5

第一章 经络总论 7

第一节 经络概述 7

一、经络与经络学说的概念 7

二、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 7

三、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7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8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8

二、腧穴功效的总结 8

三、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8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8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8

一、十二经脉 8

二、奇经八脉 10

三、十五络脉 11

四、十二经别 11

五、十二经筋 11

六、十二皮部 11

第四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11

一、根结与标本 11

二、气街与四海 12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13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3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3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5

第一节 腧穴概述 15

一、腧穴的概念 15

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5

三、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15

第二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16

一、腧穴的发展 16

二、腧穴的分类 16

三、腧穴的命名 17

第三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17

一、腧穴的治疗作用 17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8

第四节 特定穴概述 19

一、特定穴的意义 19

二、特定穴的分类 23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23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4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24

三、指寸定位法 25

四、简便取穴法 26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7

第一节 十二经脉 27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27

(一)经脉循行 27

(二)主要病候 27

(三)主治概要 27

(四)重点腧穴 27

1.中府 27

2.尺泽 27

3.孔最 28

4.列缺 28

5.太渊 28

6.鱼际 28

7.少商 28

附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30

二、手厥阴心包经(9穴) 30

(一)经脉循行 30

(二)主要病候 30

(三)主治概要 30

(四)重点腧穴 30

1.天池 30

2.曲泽 30

3.间使 30

4.内关 31

5.大陵 31

6.劳宫 31

7.中冲 32

附 手厥阴心包经穴分寸歌 32

三、手少阴心经(9穴) 32

(一)经脉循行 32

(二)主要病候 33

(三)主治概要 33

(四)重点腧穴 33

1.极泉 33

2.少海 33

3.通里 33

4.阴郄 33

5.神门 34

6.少冲 34

附 手少阴心经穴分寸歌 35

四、手阳明大肠经(20穴) 35

(一)经脉循行 35

(二)主要病候 35

(三)主治概要 35

(四)重点腧穴 35

1.商阳 35

2.三间 35

3.合谷 35

4.阳溪 35

5.偏历 36

6.手三里 36

7.曲池 36

8.臂臑 36

9.肩髃 36

10.扶突 37

11.迎香 37

附 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 38

五、手少阳三焦经(23穴) 38

(一)经脉循行 38

(二)主要病候 39

(三)主治概要 39

(四)重点腧穴 39

1.关冲 39

2.中渚 39

3.阳池 39

4.外关 40

5.支沟 40

6.肩髎 40

7.翳风 40

8.耳门 40

9.丝竹空 41

附 手少阳经穴分寸歌 42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43

(一)经脉循行 43

(二)主要病候 43

(三)主治概要 43

(四)重点腧穴 43

1.少泽 43

2.后溪 43

3.腕骨 43

4.支正 43

5.天宗 44

6.颧髎 44

7.听宫 44

附 手太阳小肠经穴分寸歌 45

七、足太阴脾经(21穴) 46

(一)经脉循行 46

(二)主要病候 46

(三)主治概要 46

(四)重点腧穴 46

1.隐白 46

2.太白 46

3.公孙 46

4.三阴交 46

5.地机 46

6.阴陵泉 47

7.血海 47

8.大横 47

9.大包 47

附 足太阴脾经穴分寸歌 49

八、足厥阴肝经(14穴) 49

(一)经脉循行 49

(二)主要病候 49

(三)主治概要 49

(四)重点腧穴 49

1.大敦 49

2.行间 50

3.太冲 50

4.曲泉 50

5.章门 50

6.期门 51

附 足厥阴经穴分寸歌 52

九、足少阴肾经(27穴) 52

(一)经脉循行 52

(二)主要病候 52

(三)主治概要 52

(四)重点腧穴 52

1.涌泉 52

2.然谷 52

3.太溪 53

4.大钟 53

5.照海 53

6.复溜 53

7.俞府 53

附 足少阴肾经穴分寸歌 55

十、足阳明胃经(45穴) 56

(一)经脉循行 56

(二)主要病候 56

(三)主治概要 56

(四)重点腧穴 56

1.承泣 56

2.四白 56

3.地仓 56

4.颊车 56

5.下关 57

6.头维 57

7.梁门 57

8.天枢 57

9.归来 57

10.伏兔 58

11.梁丘 58

12.足三里 58

13.上巨虚 58

14.下巨虚 58

15.丰隆 58

16.解溪 58

17.内庭 59

18.厉兑 59

附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62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 62

(一)经脉循行 62

(二)主要病候 62

(三)主治概要 62

(四)重点腧穴 62

1.瞳子髎 62

2.听会 63

3.阳白 63

4.头临泣 63

5.风池 63

6.肩井 63

7.日月 63

8.带脉 64

9.环跳 64

10.风市 64

11.阳陵泉 64

12.光明 65

13.悬钟 65

14.丘墟 65

15.足临泣 65

16.足窍阴 65

附 足少阳经穴分寸歌 68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67穴) 69

(一)经脉循行 69

(二)主要病候 69

(三)主治概要 69

(四)重点腧穴 69

1.睛明 69

2.攒竹 69

3.天柱 69

4.风门 70

5.肺俞 70

6.心俞 70

7.膈俞 70

8.肝俞 71

9.胆俞 71

10.脾俞 71

11.胃俞 71

12.肾俞 71

13.大肠俞 71

14.膀胱俞 71

15.次髎 71

16.委阳 71

17.委中 72

18.膏肓 72

19.志室 72

20.秩边 72

21.承山 72

22.飞扬 72

23.昆仑 72

24.申脉 72

25.束骨 73

26.至阴 73

附 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 77

第二节 奇经八脉 77

一、督脉(29穴) 77

(一)经脉循行 77

(二)主要病候 77

(三)主治概要 77

(四)重点腧穴 77

1.长强 77

2.腰阳关 77

3.命门 79

4.至阳 79

5.大椎 79

6.哑门 79

7.风府 79

8.百会 79

9.上星 79

10.素髎 79

11.水沟 80

附 督脉经穴分寸歌 82

二、任脉(24穴) 82

(一)经脉循行 82

(二)主要病候 83

(三)主治概要 83

(四)重点腧穴 83

1.中极 83

2.关元 83

3.气海 83

4.神阙 83

5.下脘 83

6.中脘 83

7.膻中 83

8.天突 84

9.廉泉 84

10.承浆 85

附 任脉经穴分寸歌 86

三、冲脉 86

(一)经脉循行 86

(二)主要病候 86

(三)交会腧穴 86

四、带脉 86

(一)经脉循行 86

(二)主要病候 86

(三)交会腧穴 87

五、阴维脉 87

(一)经脉循行 87

(二)主要病候 87

(三)交会腧穴 87

六、阳维脉 87

(一)经脉循行 87

(二)主要病候 87

(三)交会腧穴 87

七、阴跷脉 87

(一)经脉循行 87

(二)主要病候 89

(三)交会腧穴 89

八、阳跷脉 89

(一)经脉循行 89

(二)主要病候 89

(三)交会腧穴 89

第三节 十五络脉 89

一、手太阴络——列缺 89

二、手厥阴络——内关 89

三、手少阴络——通里 89

四、手阳明络——偏历 89

五、手少阳络——外关 89

六、手太阳络——支正 89

七、足阳明络——丰隆 89

八、足少阳络——光明 90

九、足太阳络——飞扬 90

十、足太阴络——公孙 90

十一、足厥阴络——蠡沟 90

十二、足少阴络——大钟 90

十三、任脉之络——鸠尾 90

十四、督脉之络——长强 90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90

第四节 常用奇穴 90

一、头颈部穴 90

1.四神聪 90

2.太阳 90

3.球后 91

4.金津、玉液 91

5.牵正 91

6.翳明 91

二、胸腹部穴 91

1.子宫 91

2.三角灸 91

三、背部穴 92

1.定喘 92

2.夹脊 92

3.腰眼 92

四、上肢穴 92

1.肩前 92

2.腰痛点 92

3.落枕点 92

4.八邪 93

5.四缝 93

6.十宣 93

五、下肢穴 93

1.百虫窝 93

2.鹤顶 93

3.膝眼 93

4.胆囊 94

5.阑尾 94

6.八风 94

中篇 刺灸方法 97

第四章 刺灸方法总论 99

第一节 刺灸方法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99

第二节 刺灸方法的分类 99

第三节 刺灸法的效应特异性与量学要素 99

第四节 刺灸法的宜忌 100

一、施术部位的宜忌 100

二、患者体质的宜忌 100

三、病情性质的宜忌 100

四、刺灸时间的宜忌 100

五、特殊情况的宜忌 100

第五节 患者体位的选择 100

第六节 消毒制度 101

一、针具消毒 102

二、医生双手消毒 102

三、施术部位消毒 102

四、针灸治疗室内消毒 102

第五章 毫针刺法 103

第一节 毫针的构造、规格与保藏 103

一、毫针的结构 103

二、毫针的规格 104

三、毫针的保养与检修 104

第二节 针刺练习 104

一、指力练习 104

二、手法练习 105

三、自身试针 105

第三节 刺法 105

一、进针方法 105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107

三、行针手法 108

四、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111

五、针刺补泻 111

六、留针与出针 113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及注意事项 114

一、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14

二、针刺注意事项 115

第六章 灸法和拔罐法 116

第一节 灸法 116

一、特点与作用 116

二、分类与临床应用 117

三、灸感、灸量与灸法补泻 122

四、注意事项 124

第二节 拔罐法 124

一、罐具的种类 124

二、吸拔方法与起罐方法 125

三、临床应用 126

四、作用与适用范围 126

五、注意事项 127

第七章 其他针法 128

第一节 三棱针刺法 128

一、操作方法 128

二、适用范围 128

三、注意事项 128

第二节 皮肤针法 129

一、操作方法 129

二、适用范围 129

三、注意事项 129

第三节 皮内针法 129

一、操作方法 129

二、适用范围 130

三、注意事项 130

第四节 电针法 130

一、电针仪器 130

二、操作方法 130

三、电针的选穴 130

四、电针刺激参数的选择 130

五、适用范围 131

六、注意事项 131

第五节 火针法 131

一、操作方法 131

二、适用范围 132

三、注意事项 132

第八章 常用微针系统诊疗法 133

第一节 头针法 133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133

二、头针的适应证 134

三、操作方法 134

四、注意事项 135

第二节 耳针法 135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35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 136

三、耳穴的分布 136

四、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137

五、耳穴的临床应用 142

六、注意事项 143

第九章 腧穴特种疗法 144

第一节 穴位注射 144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44

二、穴位的选择 144

三、操作方法 144

四、适用范围 144

五、注意事项 145

第二节 穴位敷贴 145

一、敷贴药物与剂型 145

二、操作方法 146

三、适用范围 146

四、注意事项 146

第三节 穴位埋线 147

一、操作方法 147

二、适用范围 147

三、注意事项 148

下篇 针灸应用 149

第十章 针灸治疗总论 151

第一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色 151

一、四诊合参,尤重望、切二诊 151

二、强调八纲和经络气血辨证,辨经与辨证结合 152

三、调神与调气并重,“理、法、方、穴、术”一线贯通 152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 152

一、疏通经络 152

二、调和阴阳 153

三、扶正祛邪 153

第三节 针灸治疗原则 153

一、补虚泻实 153

二、清热温寒 154

三、治病求本 154

四、三因制宜 154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155

一、腧穴的选择 155

二、刺灸法的选择 156

附 针灸临床上处方的常用符号 156

第五节 特定穴的应用 156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156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158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158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59

附 八脉交会八穴歌 159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159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 159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160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60

第十一章 针灸治疗各论 163

第一节 内科病证 163

一、中风 163

附 假性延髓性麻痹 165

二、眩晕 165

附 原发性高血压 166

三、头痛 167

附 偏头痛 168

四、面瘫 169

五、面痛 170

六、腰痛 170

七、痹证 171

附 坐骨神经痛 172

八、痿证 173

九、感冒 174

十、咳嗽 174

十一、哮喘 175

十二、心悸 176

十三、不寐 177

十四、胸痹 178

十五、郁证 179

十六、癫狂 180

十七、痴呆 181

十八、痫病 182

十九、帕金森病 183

二十、消渴 184

二十一、胁痛 185

二十二、胃痛 186

二十三、呕吐 187

二十四、腹痛 188

二十五、泄泻 188

二十六、便秘 190

二十七、癃闭 190

附 慢性前列腺炎 191

二十八、遗精 192

附 阳痿 193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 194

一、月经不调 194

二、痛经 195

三、经闭 196

四、崩漏 197

五、带下病 198

六、不孕 199

七、胎位不正 200

八、滞产 200

九、乳少 201

十、小儿惊风 202

十一、遗尿 203

十二、疳积 203

十三、小儿脑性瘫痪 204

十四、儿童多动综合征 205

第三节 皮外科病证 205

一、风疹 205

二、疗疮 206

三、痄腮 207

四、乳痈 208

五、乳癖 208

六、肠痈 209

七、痔疮 209

八、扭伤 210

九、肘劳 211

十、肩周炎 212

十一、落枕 212

附 颈椎病 213

十二、腱鞘囊肿 214

十三、丹毒 214

十四、蛇丹 215

十五、湿疹 216

十六、神经性皮炎 216

十七、痤疮 217

十八、斑秃 218

第四节 五官科病证 218

一、目赤肿痛 218

二、麦粒肿 219

三、近视 220

附 视神经萎缩 220

四、耳鸣、耳聋 221

五、鼻渊 222

六、牙痛 223

七、口疮 223

八、咽喉肿痛 224

第五节 急证 225

一、晕厥 225

二、虚脱 226

三、高热 226

四、抽搐 227

五、内脏绞痛 228

第六节 其他 230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 230

二、戒断综合征 230

三、肥胖症 231

四、衰老 232

附篇 参考资料 235

第一节 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237

一、子午流注针法 237

二、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241

第二节 针灸文献节录 243

一、《灵枢经》文选 243

二、《素问》文选 246

三、《难经》文选 247

第三节 针灸歌赋 249

一、针灸歌诀选 249

二、针灸歌赋选 250

第四节 古代体表解剖名称释义 254

一、头颈部名称 254

二、躯干部名称 255

三、四肢部名称 256

第五节 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 257

一、经络的研究 257

二、腧穴的研究 260

三、刺法灸法的研究 262

四、针灸临床的研究 265

五、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266

主要参考书目 269

腧穴索引 270

病证索引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