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清之际非君论思潮的近代性问题——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为例 1
一 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特征 2
二 《明夷待访录》的应运而生 7
三 《明夷待访录》的创识 10
四 《明夷待访录》政治理念的“近代性问题” 24
第二章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思想 32
一 “新民本”思想的界定 32
二 新民本思想的来源 36
三 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41
四 嫁接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砧木 47
第三章 浙西史学与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史学思想的变革 50
一 对“六经皆史”的史事论证 51
二 拒斥“《春秋》笔削大义微言” 54
三 揭露历代“正史”之作伪 57
四 考辨史实真伪、订讹补阙的多重证据法 60
五 “引古筹今”的价值取向 65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公共领域”与社会保障 70
一 宗族组织与族内救助和保障 75
二 县以下基层组织及地方士绅的公益救助活动 80
三 会馆、公所的救助和保障活动 88
四 善会、善堂及其它民间会社的救助和保障活动 93
五 社会保障运行中的官民结合 101
第五章 从吏胥制度看清代社会对新政治形态的诉求 110
一 清代吏胥舞弊之实情 111
二 清代吏胥制度的缺陷 124
三 清代社会对新政治形态的诉求 131
第六章 包世臣与道光年间的盐、漕改革 144
一 包世臣与道光初年“海运南漕”改革 144
二 包世臣的盐法改革思想及其影响 169
第七章 陶澍改革的前近代性因素探析 181
一 陶澍在江南的大政改革 181
二 陶澍改革对近代经世大吏的影响 188
三 陶澍改革蕴含的新因素 191
四 陶澍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197
第八章 近代前夜中国士人的外域研究——以嘉道之际的域外史地著作为观照点 204
一 西力东渐与中国周边局势的剧变 204
二 嘉道士人对“域外情事”的“探阅” 211
三 嘉道之际域外史地著作的近代意义 221
第九章 从中日比较看清中叶的经世实学 232
一 中日“经世实学”应对社会经济矛盾之比较 233
二 中日经世学者应对外来压力之比较 260
第十章 中日经世家应对近代转变之比较——以魏源、冯桂芬和横井小楠为中心 282
一 对外观之比较 285
二 富国强兵主张之比较 295
三 政治政革主张之比较 314
第十一章 “经世实学”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 331
一 经世思潮与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转向 332
二 致用与务实:中西学实现对接的切入点 341
三 晚清经世实学与近代知识体系的演化 348
第十二章 晚清法律改革与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以《大清民律草案》“亲属”、“继承”两篇为例 356
一 《大清民律草案》:中华法系本质上的大突破 356
二 “亲属”编对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继承与扬弃 363
三 “继承”篇对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继承和扬弃 370
四 《大清民律草案》所体现的近代社会文化的转型 375
第十三章 中西日文化互动与学术近代化 381
一 “心理学”的输入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381
二 “近代”、“近世”词义的演化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397
三 “艺术”词义演变的文化内涵 416
代结语 探索近代文化轨迹的新创获——耿云志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读后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