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篇 时病基础理论述要:时与气 13
第一章 时与气 14
第一节 时与气的含义 14
第二节 时与气的关系 16
第三节 关于时与气的属性与系统性的分类 18
第四节 关于四时六气与时气的关系 19
第五节 时气的内外性 20
第二章 时病与四时 22
第一节 四时时令的特点 23
第二节 四时人体生理、病理特点 25
第三节 时病的预测、诊治及四时养生法 28
第三章 时病与六气 31
第一节风 31
第二节火 35
第三节暑 37
第四节湿 38
第五节燥 40
第六节寒 43
第四章 时病与郁 46
第五章 时病与体质禀赋 48
第六章 时病与水土 51
第七章 时病与杂气 54
中篇 时病临证 55
第一章 普通时令病 58
第一节普通感冒 58
一、风寒感冒 59
(一)实证 59
(二)虚证 59
二、风热感冒 60
三、小儿风热感冒 63
四、夏季感冒 64
(一)阴暑感冒 64
(二)阳暑感冒 65
五、小儿夏季外感 65
六、秋燥感冒 67
(一)凉燥感冒 67
(二)温燥感冒 67
七、气虚感冒 67
八、阳虚感冒 68
九、血虚感冒 68
十、阴虚感冒 69
十一、女子经期感冒 69
(一)经前感冒 69
(二)经期感冒 70
(三)经后感冒 71
十二、妊娠感冒 71
十三、寒包热型感冒(又可称横贯型感冒) 74
十四、中寒格阳型(热包寒)感冒 75
第二节 伤感杂症 76
一、水肿肾炎 77
(一)风寒肾风 77
(二)风热肾风 77
(三)湿热挟毒肾风 78
(四)寒湿肾风 78
二、风湿热 79
(一)湿热痹证 79
(二)寒湿痹证 80
(三)心气不足 80
(四)心脾阳虚 80
(五)气阴两虚 80
三、鼻窦炎 81
(一)外感风寒 81
(二)肺经风热 82
(三)胆腑郁热 82
(四)脾胃湿热 82
四、中耳炎 83
(一)风热外袭,湿阻耳窍 84
(二)肝胆湿热,壅塞清窍 84
五、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84
(一)风寒表实 85
(二)风热犯肺 85
(三)风寒表虚 86
(四)外寒里热 86
(五)风燥犯肺 86
(六)邪恋正虚,少阳郁滞 87
六、急性扁桃体炎 87
(一)风热挟毒,上攻咽喉 88
(二)邪热传里,肺胃热盛 88
七、咽炎 89
(一)邪热在表,肺经风热 89
(二)邪热传里,肺胃热盛 90
八、少阳肝胆病 90
(一)湿热阳黄 91
(二)寒湿阴黄 91
(三)热毒内陷(“急黄”) 92
(四)肝胆火盛胆石证 92
九、荨麻疹 92
(一)风寒外束 93
(二)风热相搏 93
(三)胃肠湿热 93
第二章 温病 95
第一节四时温病 97
一、风温 97
(一)冬日流行性感冒(又称冬温) 97
(二)麻疹 100
(三)风疹 102
二、春温 103
(一)春日流行性感冒 104
(二)流行性腮腺炎 104
(三)水痘 106
(四)手足口综合征 107
(五)百日咳 108
(六)猩红热 109
三、暑温 110
(一)夏日流行性感冒 110
(二)细菌性痢疾 111
(三)钩端螺旋体病 114
四、湿温 115
(一)长夏流行性感冒 115
(二)伤寒和副伤寒 116
五、伏暑 119
(一)秋冬日伏暑性重感冒 120
(二)病毒性胃肠炎 121
(三)病毒性肝炎 122
六、秋燥 124
(一)燥伤肺证 125
(二)白喉 125
第二节 瘟疫 127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冬春疫 133
(一)寒包火型 134
(二)三阳肺气合邪型(又称“温热疫毒,侵表入肺”) 134
(三)湿热疫毒,郁阻肺脾 135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冬春疫 136
(一)金银花解毒汤 136
(二)桅子金花汤 137
三、流行性出血热——冬疫、夏疫 137
四、脊髓灰质炎——夏秋疫 139
(一)邪犯肺胃 140
(二)邪窜经络(瘫痪前期) 140
(三)气虚血瘀(瘫痪期) 141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疫 141
(一)石膏大青叶汤 142
(二)泻火解毒汤 142
六、霍乱——夏秋疫 143
(一)寒霍乱 144
(二)热霍乱 145
(三)干霍乱 145
第三节 时温杂症 146
一、中暑 146
(一)中暑阳证(又称“伤暑”“先兆中暑”) 146
(二)中暑阴证 147
(三)暑热蒙心 148
(四)暑热动风 148
二、小儿夏季热 148
三、痧证 149
(一)热痧 150
(二)寒痧 151
(三)绞肠痧 151
四、疠气病 152
(一)痘疹攻目 152
(二)小儿青盲(儿童视神经炎及皮质盲) 153
五、白塞病 154
六、疠瘿(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 156
(一)亚急性甲状腺炎 156
(二)桥本氏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也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157
第三章 时气杂症 158
一、经闭目痛与桃红四物汤 159
二、复发性口腔溃疡、胆石证与乌梅丸 160
三、青春期型精神分裂症与小柴胡汤 161
四、漏汗(“本神”慢性自主神经紊乱)与桂枝汤 163
下篇 探索篇 165
一、心 166
二、本神与元神 168
三、脑 170
(一)脊髓 170
(二)五行纵脑 171
(三)五行端脑(“云脑”“泥丸”) 183
四、心神脑病举要 188
(一)脊髓(督阳)病症举要 189
(二)命元(延髓)病症举要 191
(三)水元(下脑桥)病症举要 192
(四)转轮元(中脑、脑桥、小脑)病症举要 193
(五)内神庭(间脑)病症举要 194
(六)气府(边缘系统)病症举要 195
(七)中天元(岛元、基底核)病症举要 196
(八)脑乾元(额叶)与脑震元(枕叶)病症举要 197
(九)脑丹元(顶叶)与脑玄元(颞叶)病症举要 199
总结 199
附:“针刺排郁”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法门 200
后记 207
参考文献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