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方言调查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黑维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303192465
  • 页数:6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书稿着眼于陕西绥德方言,从绥德的人文地理、方言特色入手,分三篇对绥德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进行了细致描写,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结合起来,以描写为主,兼作分析、解释,并收集当地的信天游、童谣、故事作为第一手语料,邀请当地居民作为发音合作人,通过绥德方言这个个案对古代、近代汉语的沿革和演变提供鲜活的材料和有力地解释。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人文地理、历史沿革、人口概况 1

一、人文地理 1

二、历史沿革 1

三、人口概况 2

第二节 绥德的方言归属与内部差异 3

一、绥德方言的归属 3

二、绥德方言内部差异 3

三、绥德方言的形成与地位 5

四、绥德沿河区方言归属 9

第三节 绥德方言的特点 11

一、语音特点 11

二、词汇特点 12

三、语法特点 12

第四节 绥德方言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其他 13

一、研究现状 13

二、研究意义、方法 21

三、研究的困难与不足 23

四、发音合作人介绍 24

五、本书凡例 25

语音篇 29

第二章 音系分析 29

第一节 城区音系 29

一、声母 29

二、韵母 30

三、声调 31

第二节 义合区、沿河区和吉镇区音系 32

一、义合区音系 32

二、沿河区音系 34

三、吉镇区音系 35

第三节 文白异读、变音别义 37

一、文白异读 37

二、变音别义 37

第四节 单字音表 39

第三章 同音字汇 44

第四章 共时音变 64

第一节 连调、轻声及其模式 64

一、两字组连调 64

二、三字组连调 68

三、轻声及其连调模式 68

四、各种特殊词汇、语法形式的连调模式 71

第二节 儿化 78

一、儿化的语音表现 78

二、儿化变调与连调 79

三、儿化的作用 80

第三节 其他共时音变 80

一、变韵与变调 80

二、弱化、合音与分音 81

第五章 比较音韵 83

第一节 绥德方言与北京音的比较 83

一、声母的比较 83

二、韵母的比较 84

三、声调的比较 86

第二节 绥德方言与中古音的比较 87

一、声母的比较 87

二、韵母的比较 89

三、声调的比较 94

四、例外字原因分析 96

第三节 绥德方言音韵特点 102

一、声母特点 102

二、韵母特点 103

三、声调特点 104

第四节 绥德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 105

一、内部差异表现 105

二、内部差异的几点说明 114

第五节 绥德方言语音的发展及其历史层次 115

一、声母的发展及其历史层次 115

二、韵母的发展及其历史层次 117

三、声调的发展及其历史层次 122

词汇篇 127

第六章 构词法 127

第一节 重叠构词法 127

一、名词 127

二、动词 130

三、形容词 131

四、量词 132

五、副词 133

第二节 特殊的表音前缀、后缀 133

一、圪 133

二、忽 145

三、不 146

四、日 147

五、和 148

六、麻也 148

七、拜带 149

八、马爬 150

九、瓦害 150

十、些家 151

十一、打么 151

第三节 名词 152

一、洋 152

二、儿 152

三、灰 153

四、子 154

五、家(价) 155

六、詈词后缀 155

第四节 动词 159

一、“打”作前缀 159

二、“打”作后缀 160

三、拉 161

四、见 161

五、掐 161

六、砍 161

七、头 162

八、“一递一”结构 162

第五节 形容词 163

第七章 特殊类型词汇 165

第一节 分音词 165

一、分音词的性质及特点 165

二、分音词产生的机制 166

三、分音词举例 167

四、分音词的历史考察 169

第二节 逆序词 170

第三节 成语 172

一、方言成语的性质 172

二、结构形式 172

三、来源方式 175

四、语义特点 176

第八章 绥德方言保留古代文献中的词语 178

第九章 绥德方言分类词表 215

一、天文 215

二、地理 218

三、时令、时间 221

四、农业(包括农林牧渔) 225

五、植物 228

六、动物 237

七、房舍 241

八、器具、用品 244

九、称谓 251

十、亲属 255

十一、身体 258

十二、疾病、医疗 261

十三、衣服、穿戴 264

十四、饮食 267

十五、红白大事 271

十六、日常生活 275

十七、讼事 277

十八、交际 279

十九、商业、交通 280

二十、文化教育 284

二十一、文体活动 286

二十二、动作 289

二十三、位置 300

二十四、代词等 302

二十五、形容词 303

二十六、副词、介词等 306

二十七、量词 307

二十八、附加成分 310

二十九、数字等 311

三十、熟语 313

语法篇 375

第十章 重叠的形式与功能 375

第一节 名词的重叠及功能 375

一、重叠形式 375

二、重叠功能 375

第二节 动词的重叠及功能 376

一、重叠形式 376

二、重叠功能 377

三、与动词重叠形似的问题 378

第三节 形容词的重叠及功能 379

一、重叠形式 379

二、重叠功能 380

三、与形容词重叠形似的问题 381

第十一章 代词 383

第一节 人称代词 383

一、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384

二、第三人称代词 385

三、其他人称代词 388

四、人称代词的读音 389

五、与人称代词有关的几个问题 392

第二节 指示代词 397

一、表示人、物的指示代词 398

二、表示处所的指示代词 400

三、表示时间的指示代词 402

四、表示性状、程度的指示代词 403

第三节 疑问代词 404

一、表示人的疑问代词 405

二、表示事物的疑问代词 406

三、表示指别的疑问代词 407

四、表示处所的疑问代词 407

五、表示时间的疑问代词 408

六、表示性状、方式的疑问代词 409

七、表示原因的疑问代词 410

八、表示数量的疑问代词 410

九、绥德方言代词的几个特点 411

第十二章 副词、连词、介词及语气词 412

第一节 副词 412

一、程度副词 412

二、范围副词 415

三、时间、频率副词 416

四、肯否、否定副词 418

五、情态、方式、语气等副词 418

第二节 连词与介词 421

一、连词 421

二、介词 421

第三节 语气词与叹词 423

一、语气词 423

二、叹词 426

第十三章 体貌系统 430

第一节 完成体 430

一、哩 431

二、下 432

第二节 经历体 433

一、过 433

二、来来、来? 433

第三节 起始体 434

一、脱 434

二、起、起来 435

三、开 435

第四节 实现体 436

第五节 持续体 437

一、着 437

二、的 441

三、下来、下去 441

第六节 减量貌 441

一、给下 442

二、看 442

三、试、试打 443

四、V一V 444

第七节 随意貌 444

一、打 444

二、拉 445

第八节 反复貌 446

第十四章 时制关系 447

第一节 过去时 447

一、“来”的语法意义与读音 447

二、“来”的句型分布 448

三、“来”的句类分布 449

四、“来”与相关体貌助词、趋向补语“来/去”的关系 452

五、“来”的来源 454

第二节 将来时 455

一、“也”的读音 455

二、“也”的句型分布 455

三、“也”的句类分布 457

四、“也”的来源 458

第三节 现在时 458

一、“叻”、“?”的语法意义和读音 458

二、“叻”、“?”的句型分布 459

三、“叻”的句类分布 460

第十五章 几类特殊补语 462

第一节 趋向补语、结果补语 462

一、趋向补语 462

二、结果补语 463

第二节 程度补语、可能补语 463

一、程度补语 463

二、可能补语 465

第三节 处所补语、目的补语 467

一、处所补语 467

二、目的补语 468

第十六章 特殊语序和句式 470

第一节 特殊语序 470

一、肯定句中处所宾语前置 470

二、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470

三、动宾结构中的动态助词“着”位于宾语后 471

四、副词“再”、“还”位于主语之前 471

五、“来”位于主语之前 471

六、状语“才”位于句末 472

七、动量短语位于动词前 472

第二节 “把”字句 473

一、无补语“把”字句 473

二、无动词“把十名词语”句 477

三、祈使性“把”字句 480

四、“把”字句和“教”字句的套合句式 481

第三节 比较句 483

一、差比句 484

二、平比句 488

第十七章 疑问句 490

第一节 是非问 490

一、事后问 491

二、事中、事前问 491

第二节 选择问 492

一、结构形式 493

二、助词、语气词 497

第三节 反复问 497

一、结构形式 497

二、语气词 504

三、“不、没”的性质 505

四、历史来源考察 507

第十八章 复句关系表达与虚拟范畴 508

第一节 并列类复句 509

一、并列复句 509

二、连贯复句 511

三、递进复句 513

四、选择复句 514

第二节 因果类复句 515

一、因果复句 515

二、推断复句 517

三、假设复句 518

四、条件复句 521

五、目的复句 524

第三节 转折类复句 526

一、转折复句 526

二、让步复句 527

三、假转复句 531

第四节 虚拟语气范畴 533

一、愿望类虚拟语气 534

二、假设类虚拟语气 536

三、犹豫类虚拟语气 537

四、纵予类虚拟语气 538

第十九章 语法专题研究 540

第一节 家(价) 540

一、“家”的用法 540

二、“家”的一些用法历史考察 549

三、“家”的语法化过程 554

第二节 的 556

一、“的”作助词 556

二、“的”作介词 564

三、“的”作叹词 566

第三节 也是、也是的 566

第四节 个 571

一、“个”的读音 571

二、“个”的用法 573

第五节 儿 578

一、“儿”的用法 579

二、“儿”的来源 580

第六节 敢、敢是 582

一、句类分析 582

二、句式分析 583

三、“敢”的来源 584

第七节 行 586

一、“行”的意义 586

二、“行”的读音 587

三、“行”使用的句型及历史比较 588

四、与“行”相关的词 590

第八节 赶 591

一、“赶”字句的结构类型 591

二、“赶”字比较句在汉语方言中的分布 594

三、“赶”字用法的历史考察及其语法化 598

第九节 是 600

一、表达疑问语气 601

二、表示感叹语气 604

三、用作话题标记 605

四、话题标记形成考察 609

第十节 动、? 613

一、动 613

二、? 616

语料篇 621

第二十章 语料标音 621

一、语法例句 621

二、陕北信天游 623

三、童谣 626

四、故事 627

主要参考及引用文献 631

后记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