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总体论 3
绪论 3
第一章 清初咏物诗思想通论 8
第一节 咏物诗中的遗民精神 8
一、遗民咏物诗的思想传统 9
二、清初遗民咏物诗的思想内涵 20
三、宋明遗民咏物诗思想的比较 35
第二节 清初咏物诗中的贰臣心理 40
一、贰臣心理及清前贰臣咏物诗传统 40
二、清初咏物诗中的贰臣心理 45
三、贰臣心理的人文关怀 54
第三节 宦海沉浮与润饰太平 59
一、宋琬的狱中悲吟 60
二、施闰章的故园之思 65
三、王士禛的盛世之音 71
四、朱彝尊的宦游与酬唱 73
第四节 清初咏物诗思想的发展趋势 76
一、从复明之志到悼亡和缅怀 77
二、从人格自赏到困惑与思考 79
三、从渴望突破到盛世情怀 80
第二章 清初咏物诗的艺术成就 83
第一节 清初咏物诗的题材 83
一、题材概况 83
二、题材的时代性特征 86
三、题材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89
第二节 清初咏物诗的艺术手法 91
一、比兴为上的艺术追求 91
二、人情与物理的完美结合 95
三、切题抒情的典故运用 98
第三节 清初咏物诗的审美意识 101
一、立象尽意 101
二、物我合一 103
三、澄怀味象 105
第三章 清初咏物诗学研究 108
第一节 《佩文斋咏物诗选》编者的咏物诗学观 108
一、御选与宏阔缜密的体例 109
二、广泛的咏物诗观念——兼论咏物诗的界定 112
三、对咏物诗诗教价值的发掘 118
第二节 王夫之的咏物诗学观 121
一、王夫之的“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论 122
二、王夫之的情景论 126
第三节 王士禛的咏物诗学观 133
一、“神韵说”的提出及其诗学内涵 134
二、“神韵说”观照下的咏物诗评 136
第四节 叶燮的咏物诗学观 140
一、“理”“事”“情”的诗学内涵 140
二、妙于事理的咏物观 143
下编 作家论 149
第四章 王夫之咏物诗研究 149
第一节 王夫之《落花诗》的政治情怀 149
一、“匡维世教”“外周物理”的诗学支持 150
二、摇落、萧索的政治背景与“情”“物”的“相值相取” 152
三、《落花诗》政治意识探析 155
第二节 王夫之咏物诗的屈骚传统 161
一、“发愤抒情”的创作模式 161
二、忠贞、执着的精神特质 165
三、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及其他 172
第五章 钱谦益咏物诗研究 178
第一节 钱谦益咏棋诗研究 178
一、钱谦益的咏棋诗创作 178
二、钱谦益咏棋诗的思想内涵 182
三、钱谦益咏棋诗中的人生境界 187
第二节 钱谦益的其他咏物诗 193
一、钱谦益《初学集》中的咏物诗 193
二、钱谦益《有学集》中的咏物诗 200
第六章 吴伟业咏物诗研究 206
第一节 “梅村体”咏物诗中的生命意识 206
一、感怀今昔,系一代之兴废 207
二、物是人非,叹人生之无常 207
三、悲天悯人,对战争的强烈批判 208
四、命运多舛,对文人命运的悲观体验 210
五、仕与隐的两难,生命价值的追问 212
第二节 “梅村体”咏物诗艺术探析 213
一、引小物以寓大旨的《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 214
二、从袁凯《白燕》到梅村《白燕吟》 218
第七章 王士禛咏物诗研究 225
第一节 《秋柳》诗新解 225
一、《秋柳》诗的解读困境 226
二、《秋柳》诗新解 228
三、《秋柳》诗创作心态探析 231
第二节 《秋柳》诗的文学史意义 233
一、吉川幸次郎的“新美”说 233
二、《秋柳》诗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235
三、社会影响与政治收益 238
第三节 王士禛咏物诗的“神韵”之美 240
一、“神韵说”的内涵及其形成 241
二、《秋柳》诗的神韵之美 243
三、王士禛早期其他咏物诗中的“神韵” 249
四、王士禛中后期咏物诗平议 252
第八章 清初遗民代表诗人咏花诗研究 260
第一节 归庄、余怀看花诗研究 260
一、归庄、余怀看花诗创作 261
二、归庄、余怀看花诗的思想内涵 264
三、归庄、余怀看花诗的遗民意识 268
第二节 屈大均咏花诗研究 274
一、屈大均及其咏物诗创作 274
二、屈大均顺治十六年的咏梅诗 277
三、屈大均后期的咏梅诗 281
四、屈大均咏菊诗探析 285
附 录 293
农耕背景与原始思维下的咏物诗探源 293
一、农耕背景下中国诗歌的“物性根基” 293
二、原始歌谣中的两类咏物诗 297
三、《易经》对咏物诗的影响 303
赋、比、兴与咏物诗的艺术传统 307
一、赋、比、兴及其诗学意义 307
二、赋、比、兴对咏物诗艺术手法的开创 312
三、咏物诗艺术手法的发展和演变 321
儒、释、道与咏物诗的文化传统 330
一、“诗言志”与“比兴为上”——从儒家诗学观说起 330
二、从“观物取象”到“格物穷理”——儒家功利性审美与咏物诗 333
三、“物我为一”和“以情观物”——道家的感性美学与咏物诗 338
四、“见山三阶段”——禅宗对咏物诗审美境界的开拓 343
参考文献 350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