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道路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冀福俊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07159242
  • 页数:1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中的核心范畴资本积累作为分析的重点和起点,运用资本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世界城市化以及中国城镇化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析。本书首先从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般逻辑入手,对资本空间生产与城市空间发展变化的关系进行阐释,紧接着就对资本的空间生产主要是全球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内在矛盾进行阐释,认为资本的全球化生产导致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在一般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视角转到中国的城镇化研究中,主要从外部全球化的空间生产与内部受政府作用的城市化空间生产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将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3

1.2.1 研究对象 3

1.2.2 研究现状 13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20

1.3.1 研究目标 20

1.3.2 研究方法 20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21

1.4.1 基本思路 21

1.4.2 主要内容 21

1.4.3 创新之处 22

第2章 理论综述 23

2.1 经典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 23

2.1.1 现代城市的产生和功能 23

2.1.2 城乡对立 24

2.1.3 空间思想的萌芽 25

2.2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 26

2.2.1 空间生产理论 27

2.2.2 空间的集体消费理论 31

2.2.3 空间不平衡发展理论 33

2.2.4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方法论 34

2.3 二元经济模型 36

2.3.1 刘易斯模型 36

2.3.2 托达罗模型 38

2.4 城市偏向理论 38

第3章 资本的空间生产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逻辑 42

3.1 资本积累与城市化 42

3.1.1 资本的初级循环 44

3.1.2 资本的第二级循环 45

3.1.3 金融资本 47

3.1.4 资本的第三级循环 49

3.1.5 资本的城市化:一个经验事实 50

3.2 资本的全球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 53

3.2.1 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 53

3.2.2 弹性积累 55

3.2.3 资本帝国主义 59

第4章 资本的全球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内在矛盾 69

4.1 资本全球化生产与世界城市化的不平衡发展 69

4.1.1 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与地理重组 69

4.1.2 发展中国家外部主导的城市化发展 70

4.2 资本全球化生产引致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 74

4.2.1 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 75

4.2.2 弱质工业化 76

4.2.3 第三产业前倾化 80

4.2.4 城市化政府调节的缺失 81

4.3 资本全球化生产加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 82

4.3.1 城市失业 83

4.3.2 城市贫困和不平等 84

4.3.3 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社会问题 87

4.3.4 生态环境恶化 89

第5章 资本的全球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93

5.1 资本的全球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93

5.1.1 外资成为城镇化新动力 94

5.1.2 城镇化新特征 96

5.1.3 城市群的形成 99

5.2 资本的全球化生产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100

5.2.1 城镇化区域发展非均衡 100

5.2.2 城镇化产业发展非均衡 103

5.2.3 城镇化人口迁移非均衡 107

第6章 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城镇化的内在逻辑 119

6.1 资本积累与中国的城镇化 119

6.1.1 剥夺农业的资本积累 120

6.1.2 资本的城镇化生产 121

6.1.3 空间政治对土地政治、工厂政治的压缩 122

6.2 政府制度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一个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 125

6.2.1 基本模型、数据及回归结果 126

6.2.2 个体效应分析 130

6.2.3 中国城镇化率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差别 136

6.3 政府制度安排对资本城镇化生产的调节 137

6.3.1 政府对城镇化危机的调节 137

6.3.2 制度改革下的城镇化与资本增值过程 139

6.4 资本城镇化生产的风险 141

6.4.1 土地城镇化与空间扩张 141

6.4.2 集体消费供求冲突 146

第7章 资本空间生产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50

7.1 资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应对策略 150

7.1.1 产业转型升级 150

7.1.2 引导加工贸易业梯度转移 153

7.2 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策略 153

7.2.1 发挥政府对城镇化的调节功能 154

7.2.2 形成一套激励相容的政策制度 157

参考文献 160

后记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