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本概念 1
1.1 美、美感、审美 2
1.2 美育 3
1.3 美育与艺术教育 5
1.4 大美育 6
1.5 互联网+大美育 7
1.6 TVS:视点结构教学与哲学 7
1.7 审美化教学 8
1.8 大综合 8
1.9 跨界思维 9
1.10 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0
第2章 背景:互联网+教育教学 11
2.1 互联网+:喷薄而出的人类智慧能量 12
2.2 互联网+大美育:突破智能教育的“奇点” 13
2.3 互联网+教育教学:何谓深度融合? 15
2.4 MOOC课程与衍生课程的启示与质疑 17
2.5 教学内容重构与TVS建构的紧迫性 20
2.6 信息化与TVS:殊途同归 22
2.7 探索前沿:互联网+大美育 22
第3章 大美育课程体系 25
3.1 课程概念——学生发展的跑道 26
3.2 早期大美育课程体系 27
3.3 互联网+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 31
3.4 核心课程《审美·综合》——审美鉴赏力培养 32
3.5 艺术课程——审美表现训练课程 38
3.6 延伸课程——审美创造空间 39
3.7 五圈课程的变式 39
第4章 大美育课程目标体系 43
4.1 课程目标 44
4.2 大美育课程总目标 44
4.3 幼、小、中、大美育目标分类系统 45
4.4 幼儿园大美育目标说明 46
4.5 职教大美育目标说明 47
4.6 大美育目标的几个关键认识 48
第5章 大美育课程内容体系 53
5.1 课程内容——架设通向目标的知识跑道 54
5.2 全息性、选择性、系统性 55
5.3 大美育前期:内容选择与建构 57
5.4 互联网+大美育课程内容:X、Y、Z三维结构 60
5.5 大美育课程内容:点线面体建构 61
5.6 核心课程《审美·综合》知识体系(Y轴展开) 63
5.7 大综合:审美视点与跨界延伸(Y,Z) 67
5.8 各阶段《审美·综合》课程内容子系统(Y,X) 69
5.9 审美视点定义——科学性 73
5.10 审美体验——美感性 75
5.11 《审美·综合》与MOOC 76
第6章 大美育课程教材体系 81
6.1 教材——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 82
6.2 大美育课程教材——多样物化形态 82
6.3 基准与创新 83
6.4 幼小中学和中职《审美·综合》框架 85
6.5 大学和高职《审美·跨界》教材框架 88
6.6 《审美·综合》教材的三大互联网平台 89
6.7 广泛用途 90
第7章 大美育课程教学体系 93
7.1 审美化教学——沿跑道愉悦地奔向目标 95
7.2 从教材到教学模式的转化 96
7.3 MOOC:《审美·综合》课程的重构 97
7.4 基于MOOC的《审美·综合》翻转课堂教学 99
7.5 MOOC与翻转教学的普适性问题 100
7.6 难点: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101
7.7 A-TVS审美化教学,I-TVS跨界教学,AI-TVS审美化跨界教学 102
7.8 不变的本质与灵活性 103
第8章 大美育教师发展体系 105
8.1 大美育课程与教师 106
8.2 大美育课程教师素质要求 107
8.3 大美育师资素质发展策略 112
第9章 大美育课程保障体系 117
9.1 建构以课程为核心的审美化管理体系 118
9.2 互联网+大美育平台建设保障 125
9.3 全社会支持平台 131
9.4 大美育课程质量监测平台 132
后记 139
书系总附录 《跨世纪美育科研成果书系》(1996)概要 141
附1 书系书目 143
附2 书系序言:按照美的规律全面育人&刘兆吉 144
附3 书系前言:为了跨世纪的教育理想&赵伶俐 148
附4 专家鉴定&滕纯、刘兆吉、曾欣然、查有梁、刘仲林 157
附5 “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及近年“大美育”课题研究照片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