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二、研究文献综述 2
(一)国内外经济周期理论文献综述 2
(二)理性疏忽理论文献综述 5
三、本研究的创新与研究方法 7
四、本书的基本框架 8
第一章 新凯恩斯主义理性疏忽与粘性信息思想 9
一、引言 9
二、粘性信息的含义 10
(一)粘性信息的理论背景 10
(二)粘性信息的内涵 11
(三)基本模型: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 11
三、理性疏忽:信息粘性的根源 13
(一)完全理性假说的非现实性 13
(二)理性疏忽与最优采样 14
(三)疏忽模型的细化 15
四、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对于经济分析的含义 16
(一)粘性信息的一般均衡模型(Sticky Information General Equilibrium) 17
(二)理性疏忽条件下的经济波动与周期 19
(三)粘性信息对于经济政策的意义 19
五、经验检验与批评意见 21
(一)对粘性信息理论的经验验证 21
(二)对粘性信息理论的批评意见 22
六、简要的评论 23
第二章 克里斯托夫·西姆斯的理性疏忽理论评介 27
一、理性疏忽假说的基本含义 27
(一)完全理性假说的非现实性 27
(二)理性疏忽假说的理论内涵 28
二、理性疏忽模型的构建 29
(一)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 29
(二)理性疏忽的基本模型 30
三、理性疏忽假说对于经济分析的意义 31
(一)对粘性行为的统一解释 31
(二)与实际经验的一致性 32
四、理性疏忽模型的扩展与应用 33
(一)理性疏忽框架下的消费与劳动行为研究 33
(二)理性疏忽框架下的经济政策研究 34
(三)理性疏忽框架下的经济周期研究 34
五、简评 36
第三章 理性疏忽、粘性信息与经济周期 39
一、理性疏忽的含义 39
二、信息处理约束条件 40
三、理性疏忽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 41
四、理性疏忽框架下的经济周期模型 46
(一)家庭 47
(二)厂商 47
(三)均衡 51
五、理性疏忽增长模型与RBC理论的比较 52
(一)基本RBC理论模型 52
(二)理性疏忽随机增长模型推导 55
(三)对两种模型的简要评价 61
六、理性疏忽经济周期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64
第四章 理性疏忽建模思想及其对RBC模型的发展 70
一、引言 70
二、有限信息处理能力的数学表示 71
三、理性疏忽LQG框架与两时期模型 72
四、理性疏忽条件下的RBC模型及经济解释 74
(一)单一状态变量的随机增长模型 74
(二)多状态变量的RBC模型 76
(三)两时期劳动供给模型 77
五、进一步研究方向 79
六、结论 80
第五章 理性疏忽与粘性信息框架下的最优货币政策 83
一、引言 83
(一)问题的提出 83
(二)文献综述 83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90
二、粘性信息下的最优货币政策推导 91
(一)模型框架 91
(二)粘性信息模型的简要介绍 93
(三)粘性信息模型下的效用函数 101
(四)粘性信息框架下最优货币政策分析 103
三、理性疏忽与粘性信息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 104
第六章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周期的差异性研究 111
一、引言 111
二、不同地区GDP增长率波动的历史情景与比较分析 112
三、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波动的实证分析 116
(一)模型修正 116
(二)模型估计 119
(三)计量结果比较分析 120
四、结论 121
第七章 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23
一、问题提出 123
二、引入制度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124
(一)基本假设 124
(二)技术内生化的物质生产函数 125
三、基于VAR模型检验中国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28
(一)变量选择与描述 128
(二)向量自回归(VAR)实证方法准备 133
(三)VAR脉冲响应 135
四、结论及建议 137
(一)结论 137
(二)建议 138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