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篇 1
中药学总论 2
一、概述 2
二、道地药材与中药炮制 4
三、中药性能 8
四、中药配伍、禁忌及用法 9
中药学各论 12
第一章 解表药 12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12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5
第二章 清热药 17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17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19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20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25
第五节 清虚热药 26
第三章 泻下药 27
第一节 攻下药 27
第二节 润下药 28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28
第四章 祛风湿药 30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30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32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33
第五章 化湿药 34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35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35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36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38
第七章 温里药 39
第八章 理气药 41
第九章 消食药 45
第十章 驱虫药 46
第十一章 止血药 47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47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48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49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50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 51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51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53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55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57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58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58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59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62
第十四章 安神药 64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64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65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66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66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67
第十六章 开窍药 69
第十七章 补虚药 70
第一节 补气药 70
第二节 补阳药 73
第三节 补血药 76
第四节 补阴药 77
第十八章 收涩药 80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80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80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82
第十九章 涌吐药 84
第二十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85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86
方剂篇 89
万剂学总论 90
第一章 绪论 90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90
二、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91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93
一、治法 93
二、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93
三、“八法” 93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95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96
一、药物配伍 96
二、方剂的组成 96
三、方剂的变化 96
第五章 方剂的使用方法 97
一、汤剂制备 97
二、服药方法 98
方剂学方义 99
一、解表剂 99
二、泻下剂 101
三、和解剂 103
四、清热剂 105
五、祛暑剂 109
六、温里剂 110
七、表里双解剂 112
八、补益剂 113
九、固涩剂 117
十、安神剂 119
十一、开窍剂 120
十二、理气剂 120
十三、理血剂 123
十四、治风剂 126
十五、治燥剂 128
十六、祛湿剂 130
十七、祛痰剂 133
十八、消导化积剂 134
十九、驱虫剂 135
二十、痈疡剂 136
方剂学方歌表格式背诵(第九版规划教材) 137
中医内科歌诀 167
中内篇 171
中医内科学 172
一、感冒 172
二、咳嗽 174
三、哮病 177
四、喘证 179
五、肺痈 182
六、肺痿 182
七、肺痨 184
八、肺胀 187
九、心悸 189
十、胸痹 192
十一、不寐 194
十二、癫狂 194
十三、痫病 197
十四、痴呆 197
十五、厥证 199
十六、胃痛 199
十七、痞满 202
十八、呕吐 202
十九、噎膈 205
二十、呃逆 206
二十一、腹痛 208
二十二、泄泻 208
二十三、痢疾 211
二十四、便秘 212
二十五、胁痛 215
二十六、黄疸 217
二十七、积聚 219
二十八、鼓胀 221
二十九、头痛 222
三十、眩晕 225
三十一、中风 227
三十二、瘿病 230
三十三、疟疾 230
三十四、水肿 232
三十五、淋证 234
三十六、癃闭 236
三十七、关格 238
三十八、遗精 238
三十九、耳鸣耳聋 238
四十、郁证 238
四十一、血证 241
四十二、痰饮 244
四十三、消渴 246
四十四、自汗盗汗 247
四十五、内伤发热 249
四十六、虚劳 251
四十七、痹证 251
四十八、痉证 254
四十九、痿证 257
五十、颤证 259
五十一、腰痛 259
五十二、阳痿 262
五十三、肥胖 262
五十四、癌病 262
附一、总结归纳 264
附二、各类病证比较汇总 267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