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大地质事件和抚仙湖的形成 1
第一节 抚仙湖周边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 1
一、震武系—震旦系界线和聚磷事件 1
二、梅树村生命大爆炸 3
三、澄江古生物群生命大爆炸 5
四、抚仙湖畔发现恐龙等动植物化石 7
第二节 远古时期中国云南抚仙湖的形成 11
一、基本情况和地质概况 11
二、地貌特征 13
三、盆地发育和湖泊成因及其演变 16
第二章 抚仙湖周边旧、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 18
第一节 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8
一、甘棠箐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8
二、可能存在的“矣旧古文化遗址” 19
三、通海海东新石器时代遗址 24
第二节 青铜文化遗址 27
一、光坟头遗址 27
二、学山遗址 31
三、金莲山遗址 34
四、李家山遗址 35
第三章 抚仙湖水下遗址的发现及探索 40
第一节 媒体的报道 40
一、抚仙湖有一个水下遗址 40
二、众说纷纭猜真相 43
第二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的三次探索 45
一、2001年抚仙湖水下遗址探索 45
二、2006年抚仙湖水下遗址探索 48
三、2007年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 55
第四章 抚仙湖水下遗址科学考察前奏曲 62
第一节 学术团体的成立和研究成果的问世 62
一、成立研究抚仙湖水下遗址的学术团体 62
二、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成立宣言 66
三、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 68
第二节 研究抚仙湖水下遗址要参考新的科研成果 71
一、《中华·中国文明通论》介绍的研究成果 71
二、《中华民族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本观点 77
三、《华夏上古神系》提出语言同源说 81
四、《国家历史·真相与往事》追溯 87
五、《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的中国人起源 91
第三节 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 94
一、盼望国家关注抚仙湖水下遗址研究 94
二、抚仙湖水下遗址研究凸显各种声音 108
三、宣传主管部门领导支持抚仙湖水下遗址研究 117
第五章 2014年抚仙湖水下遗址科学考察 123
第一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研究途径 123
一、解决好认识问题 123
二、从文字的初步解读开始 124
三、要学习易学知识 125
四、走出文献的羁绊 126
五、超越考古学的低级阶段 128
第二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科学考察的启动 130
一、王小庆博士来滇鉴定出水证据 130
二、玉溪公安部门追缴遗失出水证据 131
第六章 抚仙湖水下遗址已经露出水面 133
第一节 科学考察工作的启动 133
一、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主要成果 133
二、科考地点定位 134
三、科考前景预测及社会效益 136
四、科考工作日记 137
五、专家观点 145
第二节 抚仙湖水下有一个古老的遗址 149
一、提交给云南省领导的一份建议 149
二、抚仙湖水下遗址科考启动的两次报道 151
三、抚仙湖水下遗址科考成果通报会 154
四、2014年抚仙湖水下遗址科考成果丰硕 156
第三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科考感觉到的问题 158
一、水草繁茂的忧虑 158
二、抚仙湖水下遗址的保护问题 158
第七章 抚仙湖水下遗址科考消息传遍世界 161
第一节 社会反响 161
一、中央媒体进行关注和积极报道 161
二、云南媒体的报道 161
第二节 主要媒体的具体报道 162
一、新华网的报道 162
二、云南日报的报道 162
三、春城晚报的报道 163
第三节 都市类媒体的报道 165
一、云南信息报的报道 165
二、都市时报的报道 166
三、地方媒体的报道 168
四、中国香港媒体的报道 169
第八章 抚仙湖水下遗址科考成果研究 170
第一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精神世界 170
一、日月、男女性生殖器、奇偶数字、阴刻阳雕三角形图像解读 170
二、抚仙湖水下遗址日月人图像识别 173
第二节 阴阳文化初始时期主要图像内涵丰富 174
一、崇拜、祭祀、敬畏太阳和月亮 174
二、崇拜、祭祀、敬畏男女性生殖器 181
三、崇拜、祭祀、敬畏奇偶数字 184
四、崇拜、祭祀、敬畏阴阳三角形 187
第三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时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神权政治 191
一、祭典石案 191
二、祭奠仪式主座位 195
三、祭祀活动当中出现的文字记录 208
四、中国易学的起源 218
五、太阳神像和阴阳日月数字卦权杖 225
第四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出现的其他雕琢实物 237
一、生活类雕琢实物 237
二、祭奠仪式所需要的灯台 239
三、通天神树 241
第五节 疑插旗幡和布满浮雕的登塔道路 243
一、登上塔顶的道路和路边挡土墙 243
二、塔形建筑上布满洞穴和浮雕的登塔道路 245
第九章 中外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文物的比较研究 262
第一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与国外遗址同类文化比较 262
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262
二、古代埃及文明 269
三、玛雅文明 273
四、印度文明 282
五、欧洲文明 284
第二节 抚仙湖水下遗址与国内遗址遗物比较 292
一、黄河流域 292
二、长江流域 301
三、红山文化 308
第三节 中外人类文明创建者研究 313
一、耶稣创世说 313
二、伏羲创世说 322
第四节 人类文明同源 328
一、抚仙湖水下遗址年代研究 328
二、大洪水和抚仙湖水下遗址 334
第十章 构建中华抚仙学 338
第一节 构建“中华抚仙学”的理论基础 338
一、奠定中华抚仙学的理论基础 338
二、构建“中华抚仙学”的必要性 340
第二节 构建“中华抚仙学”的学术价值和积极意义 344
一、构建“中华抚仙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44
二、构建“中华抚仙学”的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 345
第三节 “中华抚仙学”的建立改写世界历史 347
一、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世界意义 347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347
三、中华文明独立起源 347
附录 349
跋涉于历史的星河间——访云南史前文明研究学者、研究员黄懿陆&施凤仙 349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