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高屋建瓴,周密布局 1
序二 功夫在课外 9
绪论 13
第一章 感知 24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25
一、感觉 25
二、知觉 30
第二节 观察与体验 33
一、观察 33
二、体验 37
第三节 表象及其记忆 41
一、表象的特征 41
二、表象与“感知”的关系 43
三、表象的记忆 44
第二章 构思 48
第一节 写作的“双重转化” 48
一、什么是“双重转化” 49
二、“双重转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52
第二节 文体的认定 55
一、文体的辨析 55
二、文章的分类 57
三、“赋得”与“偶成” 59
第三节 写作的冲动与灵感 60
一、写作的冲动 60
二、写作的灵感 64
第四节 主题的确立 73
一、主题的概念 73
二、主题的多义性、多向性 77
三、主题的形成 82
第五节 材料的选择 87
一、材料的概念 87
二、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88
三、材料的选择 89
第六节 篇章的谋划 92
一、结构的意义 93
二、结构的要求 94
三、层次与段落 96
四、轻重与剪裁 102
五、结构的灵活性与模式性 103
第七节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05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异同 106
二、“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的支持 107
第八节 联想和想象 110
一、联想 111
二、想象 116
第九节 情感活动与情感表现 124
一、情感活动与表象活动的关系 124
二、情感活动的成果化 125
三、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 125
四、情感的表现与交流 127
第三章 外化 131
第一节 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 132
一、“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区别 132
二、“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换 135
第二节 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 137
一、“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的区别 137
二、努力缩小“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距离 139
第三节 语言的锤炼 140
一、应对语言的“有限性” 141
二、克服语言的“抽象性” 146
三、把握语言的繁简度 154
四、契合表达方式的需要 165
第四节 表达方式的运用 167
一、叙述 168
二、说明 178
三、描写 183
四、议论 210
五、抒情 226
第五节 文章的修改 237
一、修改文章的实质 237
二、修改文章的途径 239
三、修改文章的标准 244
后记 “百衲衣”寄语 247
主要参考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