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研究背景 1
1.1.1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 1
1.1.2现代化给村俗文化带来冲击 1
1.1.3村落旅游开发对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不足 2
1.2研究意义 2
1.2.1理论意义 2
1.2.2实践意义 2
2国内外研究进展 4
2.1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 4
2.1.1国外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 4
2.1.2国内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 5
2.2村俗文化的利用研究 6
2.2.1国外村俗文化的利用研究 6
2.2.2国内村俗文化的合理利用研究 8
3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0
3.1概念解析 10
3.1.1村俗文化 10
3.1.2村俗文化生态 10
3.1.3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 11
3.2研究对象 11
3.3理论基础 12
3.3.1乡村规划学理论 12
3.3.2乡村地理学理论 14
3.3.3乡村旅游学理论 15
3.3.4乡村文化学理论 20
3.3.5村落文化生态学理论 23
3.3.6民俗学理论 24
3.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6
3.4.1研究思路 26
3.4.2研究方法 28
4国内外村俗文化生态保护案例借鉴 30
4.1国外村俗文化保护案例 30
4.1.1韩国江陵民俗村 31
4.1.2新西兰毛利村 33
4.1.3日本阿寒湖阿伊努文化村 34
4.1.4北欧民俗文化村 35
4.1.5法国生态博物馆 36
4.1.6印度斯坦族服饰文化 37
4.1.7加拿大印第安陶斯古村 38
4.1.8美国俄亥俄州德国村 40
4.1.9意大利西西里 41
4.1.10德国陶努斯黑森公园 42
4.2国内村俗文化保护案例 43
4.2.1山西运城阎景村 44
4.2.2山西临汾师家沟村 46
4.2.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 48
4.2.4江西安福塘边村 50
4.2.5江西景德镇严台村 50
4.2.6湖南岳阳张谷英村 52
4.2.7湖南祁阳龙溪村 53
4.2.8江苏南京窦村 54
4.2.9江苏南京湖熟村 55
4.2.10浙江斯宅古村 57
4.2.11广西龙脊平安壮寨 58
4.2.12广西南宁缸瓦窑村 59
4.2.13云南弥勒可邑村 61
4.2.14新疆哈密阿勒屯村 62
4.2.15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 64
4.3案例借鉴与启示 65
4.3.1案例总结与评析 65
4.3.2案例借鉴与启示 66
5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 68
5.1地理与历史 68
5.1.1地理环境 68
5.1.2历史沿革 71
5.1.3文化资源 72
5.2遗产现状分析 74
5.2.1非物质文化遗产 74
5.2.2物质文化遗产 116
5.2.3自然遗产 127
5.3特点与价值评估 129
5.3.1文化生态特点 129
5.3.2价值评估 133
6保护对象与保护内容 145
6.1国家、省、市、区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重要保护项目 145
6.1.1水文化名录 145
6.1.2儒家文化名录 145
6.1.3节庆文化名录 146
6.1.4傩文化名录 146
6.1.5其他名录 146
6.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主要保护对象 146
6.2.1水文化类名录传承人 146
6.2.2儒家文化类名录传承人 147
6.2.3节庆文化类名录传承人 147
6.2.4傩文化类名录传承人 148
6.2.5其他类名录传承人 148
6.3文化生态空间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52
6.3.1水文化生态空间 152
6.3.2儒家文化生态空间 155
6.3.3节庆文化生态空间 156
6.3.4傩文化生态空间 160
7保护范围与重点区域 162
7.1保护格局 162
7.1.1评价方法 162
7.1.2确定格局 166
7.2重点区域 168
7.2.1核心区 168
7.2.2文化线路 174
7.2.3文化节点 176
7.3重点项目 178
7.3.1民间艺术之乡 178
7.3.2民俗文化村 178
7.3.3重点项目基地 180
8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 182
8.1保护方式 182
8.1.1抢救性保护 182
8.1.2群体性保护 184
8.1.3生产性保护 184
8.1.4整体性保护 185
8.2保护措施 188
8.2.1保存 188
8.2.2保护 189
9合理利用 193
9.1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193
9.1.1生产性保护利用 193
9.1.2文化创意产业 196
9.2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196
9.2.1儒家文化展示线路 196
9.2.2水文化展示线路 197
9.2.3傩文化展示线路 198
9.3与节庆相结合 200
9.3.1与传统节庆相结合 200
9.3.2与现代节庆相结合 200
10文化生态标识系统规划 203
10.1村落整治 203
10.1.1金陵民居概述 203
10.1.2整治措施 204
10.2标识系统规划 207
10.2.1水文化空间 208
10.2.2儒家文化空间 208
10.2.3傩文化空间 209
10.2.4节庆文化空间 209
10.3环境整治 210
10.3.1绿化美化 210
10.3.2小品设置 210
11结论与展望 212
11.1主要研究结论 212
11.2不足与展望 212
参考文献 213
后记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