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革命的社会指向 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种传播学考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华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49580088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对清末民初以来的切音字运动、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进行论述,从汉字·汉文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一条线索:为何表音的维度在语言革命当中趋于逐渐突出的位置,从媒介学的角度对“声音中心主义”在语言革命中的具体呈现进行阐释,分析其背后的社会隐喻。从媒介化的视角来看“语言”,提供了另一种我们认知社会历史事实的视角,即从观念的物质化实践角度了解语言的沿革是如何影响到观念的生产及表现形式,以及什么样的社会条件的准备促逼语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以及书写方式的下放与社会各群体之间力量的沉浮有何关系,等等。对白话文运动的重新理解,将白话文运动提升到语言革命的层次,从运动、媒介特性、知识人这三者去分析白话文为何会取代文言文,跳脱出论述此问题的后殖民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是从较为新颖的角度去提出和分析问题。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是为了厘清语言运动和革命的历史联系这一条潜在的线索。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2

一、为什么是语言? 3

二、语言和社会建构 10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和问题意识 14

一、学术史的回顾 14

二、问题意识及研究思路 29

上篇 过渡时代之“快”媒介(1895—1911) 50

第一章 汉语的陷落 50

第一节 语言的防线 50

第二节 “平等”的语言交往 56

第三节 发现“方言”:传教士的罗马字运动 61

第二章 切音字运动的生成动力 66

第一节 四民社会中的知识和教育 66

一、识字率的证伪 66

二、庶民的识字之途 70

第二节 汉字、切音字的属性之辨 73

一、识习之“快”和“慢” 75

二、信息的开放和区隔 76

三、偏意和偏象 78

四、承载“道”之不同 80

第三节 社会情境中的切音字 83

第三章 汉文的自我改造 92

第一节 输入新名词:观念的扩散 92

一、新名词的辗转流入 92

二、观念变革的力量 95

第二节 寻求富强之捷径 100

一、取道日本 100

二、革命的滋生地 106

第三节 改革文言文:新文体的建设 108

一、报人与报刊文体 110

二、翻译文体的渗入 112

第四节 “白话”和晚清白话文 118

第四章 “声音”与国家的建构 124

第一节 天下观和汉字·汉文 125

第二节 天下观和“声音” 130

第三节 声音中心主义的政治维度 132

一、声音中心主义的“是”与“非” 132

二、“国语”之浮现 136

第四节 清末学制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兴起 139

一、教育作为重塑国民的途径 139

二、教育改革的无意图后果 143

第五节 声音的归化:从“黔首”到“新民” 146

一、无差异的“国民” 146

二、被争夺的“声音”媒介 148

三、“新”民的两歧性 154

下篇 运动媒介:再造文明的“法门”(1912—1928) 163

第五章 黑暗中的摸索:从“政治”到“社会” 163

第一节 王照的“愤怒” 163

第二节 吴稚晖的“表白” 168

第三节 从“政治”到“社会” 171

一、社会能量的积蓄 171

二、从“群”到“社会” 176

三、意义的混杂:梁启超的“社会” 179

四、从“政治”到“社会”:该走向何处 182

第六章 语言革命:白话文的运作和媒介特质 188

第一节 异域的引爆 189

第二节 被“运作”起来的《新青年》、白话文 192

第三节 白话文的媒介特征 200

一、不避俗字俗语 201

二、“言志”的新载体 204

三、庶民的话语权势 208

四、线性和分割:加注标点,横视左右 212

五、意义的明晰与精确 215

六、科学主义的指向 219

第七章 白话文与边缘知识分子 223

第一节 白话文与青年 226

一、青年“在场”的尴尬 226

二、夹缝中的边缘知识分子 232

第二节 与一般之人生出交涉 236

一、典范的叙事与遮蔽 236

二、表达的欲望和实现 238

第三节 白话文“活”起来了 241

一、自救与救国 241

二、离散与漂浮 244

三、出版界的“变身” 248

第四节 边缘知识分子的流动和归属 252

一、流动的空间:断裂与区隔 252

二、白话文与知识权力的重构 259

第五节 白话文在低处传播 263

一、“移动”的媒介 263

二、戏剧白话化 268

三、审美政治化 271

第八章 “国语”的确立:隐匿的政治 276

第一节 文字与声音的较量 277

第二节 国语运动中的权谋与纷争 283

第三节 语言民族主义的内部撕扯 290

结语 298

一、原生和建构:有关“民族”和“民族主义” 298

二、语言、国民与国家的建制议程 301

三、矢量的变化:精英和大众 307

四、媒介学的思考:语言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发生 315

参考文献 322

后记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