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对洛特曼艺术模式化基本理论的分析 7
第一节 模式与模式化 9
第二节 艺术模式化系统与现实的关系 17
第三节 艺术的模式化与认知 19
第二章 作为模式化符号系统的文学文本 21
第一节 文学语言和自然语言 23
第二节 人类思维符号的两大基本类型和文学文本 25
第三节 文学文本中两类符号的互动 27
第四节 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的两类符号 30
第五节 “通感”——多种符号交互作用的表现 32
第六节 文学模式化符号系统中的辞象 42
第三章 作为模式化符号系统的电影 51
第一节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和电影符号体系的多相性 56
第二节 电影与文学文本在符号构成和编码解码过程中的差异 60
第三节 电影文本的结构层次分析 64
一、电影中两类基本符号的互动 64
二、电影文本的词汇——图像(рисунок) 67
三、图像的变形与涵义的丰富 70
四、电影的叙事 71
五、电影语言的构成与变化 76
六、电影镜头之象——艺术符号 83
七、电影中的蒙太奇 92
八、电影的情节 99
九、电影中的声音符号 107
第四章 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 111
第一节 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思想与艺术 113
第二节 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比较研究意义 117
第三节 从小说“语言叙事”到电影“像-语-音”的综合表述 121
一、关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第23章《撒旦的盛大舞会》 121
二、影视文本——综合性的符号表现 122
三、玛格丽特的影视形象 130
四、话语功能与撒旦舞会的寓意 135
五、声音符号在《撒旦的舞会》剧中的集中运用 140
六、像、语、音三位一体的综合 149
第四节 影视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塑造 151
一、小说中撒旦形象的创新 151
二、电视剧中撒旦形象的再创造 155
三、演员形象——艺术信息的载体 167
四、情节与对话——创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171
第五节 艺术家视角与小说“作者形象”的呼应 172
一、小说的作者形象 172
二、影视作品中的作者立场问题 177
三、文学与影视作品的作者形象特点的比较 182
结语 185
参考文献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