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镇 1998-2001年发掘报告 3》PDF下载

  • 购买积分:3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栾丰实著
  • 出 版 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01047888
  • 页数:1624 页
图书介绍:

第六章 地质考古调查与研究 977

一 导言 977

二 调查方法 977

三 结果 979

(一)实地勘查 979

(二)沉积物和土壤 980

1.花岗岩 980

2.黏化古土壤 987

3.风积黄土Ⅰ 988

4.T2 989

5.T1 990

6.T0 991

四 文化遗迹 991

1.孙传海家房子西侧残土堆 991

2.取样点22 992

3.“坑状遗迹”(取样点9) 994

五 景观演进模型 995

六 评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996

第七章 遥感考古 998

第一节 磁力方法探测 998

一 测定区域概况 998

二 磁力方法测定 999

(一)勘测程序 999

(二)数据处理 1001

(三)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1003

三 分析和讨论 1007

(一)下区 1007

(二)上区 1010

四 建议 1012

(一)下区 1012

(二)上区 1013

第二节 雷达、电阻率与磁力方法探测 1013

一 探地雷达方法探测 1013

(一)数据收集 1016

(二)数据处理 1016

(三)数据分析 1016

(四)小结 1016

二 电阻率方法探测 1017

(一)数据收集 1017

(二)数据处理 1018

(三)数据分析 1018

(四)小结 1019

三 磁力方法探测 1019

(一)数据收集 1019

(二)数据处理 1019

(三)数据分析 1020

(四)小结 1020

四 地理位置参照坐标 1020

第八章 人类遗骸研究 1022

第一节 人类遗骸的病理学分析 1022

一 前言 1022

(一)墓葬概况 1022

(二)亚洲人群的骨骼学研究 1022

(三)分析方法 1023

二 年龄和性别的鉴定 1024

(一)年龄鉴定 1024

(二)鉴定和分析人类遗骸的性别 1025

三 病理学分析 1026

(一)牙釉横纹(牙齿病理) 1026

(二)龋齿 1029

(三)多孔性骨肥大 1029

四 人类遗骸的鉴定与分析 1031

(一)第一发掘区 1031

1.第一时期 1031

2.第二时期 1033

3.第五时期 1034

4.第六时期 1034

5.第七时期 1036

6.第八时期 1037

(二)第二发掘区 1039

(三)第三发掘区 1039

(四)周边区域墓葬 1039

1.T021 1039

2.T024 1041

五 总结 1042

六 结论 1044

第二节 食物结构分析 1045

一 前言 1045

二 两城镇遗址概况 1045

三 稳定同位素法 1046

四 实验结果与讨论 1046

五 结论 1047

第三节 M51女性三维雕塑颅面重建 1048

一 概述 1048

二 颅面的重建过程 1050

三 发现 1054

四 结论 1054

第九章 动物遗存研究 1056

一 基本情况 1056

1.两城镇遗址的考古和环境背景 1056

2.动物骨骼的收集方法、保存状况和研究过程 1057

二 研究结果 1058

1.动物骨骼出土情况 1058

2.动物的种类 1065

3.两城镇遗址猪的重要性 1068

4.对两城镇其他动物的利用 1069

三 结论 1070

第一○章 植物遗存研究 1072

第一节 炭化植物种子与果实研究 1072

一 概况 1072

二 研究方法 1073

三 炭化植物的种类 1076

四 栽培作物 1080

1.小米 1080

2.稻 1082

3.小麦 1083

4.豆类 1084

5.紫苏 1084

五 野生植物 1085

1.野生禾本科 1085

2.其他种类 1087

六 时间差异 1089

七 空间分布 1091

八 多元统计分析 1108

九 讨论 1123

第二节 植硅体分析与研究 1124

一 材料和方法 1125

(一)土样采集方法 1125

(二)实验室分析方法 1125

1.常规方法 1125

2.定量分析方法 1126

3.植硅体鉴定方法 1127

4.观察硅化骨架 1129

二 分析结果 1129

(一)1999年采样常规分析结果 1129

1.植硅体保存状况和基本组合 1130

2.水稻植硅体的判别 1134

3.来源于其他植物的植硅体 1134

(二)两城镇和丹土遗址部分样品的定量分析结果 1134

1.水稻植硅体浓度 1134

2.水稻不同部位植硅体浓度及扇型植硅体所代表的叶部重量 1135

(三)2000~2001年采集土样常规分析结果 1136

1.居住区内样品分析结果 1137

2.壕沟土样植硅体分析结果 1140

三 植硅体反映的聚落生活和环境 1142

(一)植硅体沉积和保存 1142

(二)植硅体类型和植物利用活动 1143

(三)以稻为主的农作物结构 1145

1.农作物结构特点 1145

2.水稻是否为当地种植 1146

3.稻作农业的环境背景 1148

(四)稻的收获、加工和储存 1148

1.稻的收割和加工方式 1149

2.谷物收割加工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1151

3.丹土遗址G3附近稻谷加工方式的分析 1151

(五)壕沟土样植硅体及其含义 1152

第三节 木材标本的鉴定与研究 1153

一 两城镇一带的现代植被和环境 1153

二 木材标本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1155

1.采样 1155

2.木材标本的实验室处理和鉴定 1155

三 分析鉴定结果 1159

1.浸水木材样品鉴定结果 1159

2.木炭样品鉴定结果 1159

四 两城镇遗址出土木材树种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 1163

五 两城镇聚落植被和人类活动 1165

(一)两城镇居民对植物的利用 1165

1.植物利用类型 1165

2.林木资源利用规模蠡测 1166

(二)两城镇聚落植被和环境 1167

(三)龙山文化时期鲁东南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1169

(四)考古木材对环境重建局限性的分析 1170

第一一章 混合型古酒研究 1173

一 前言 1173

二 检测陶器标本 1176

三 化学方法检测古酒 1180

四 混合型酒 1184

五 社会及仪式含义 1187

六 结语 1193

第一二章 陶器研究 1197

第一节 两城镇龙山文化陶器的制作技术与工艺 1197

一 龙山陶器基本特征 1197

二 薄胎杯和其他泥质陶器微观结构的稳定性 1198

三 制作工序和成型方法 1200

四 硬度和渗水性——火候的指标 1202

五 结论 1205

第二节 鲁东南地区龙山文化泥质黑陶的成分研究 1206

一 龙山时期的陶器 1206

二 研究区域:山东东南部 1207

三 地质化学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1208

四 方法 1209

五 结果 1215

1.龙山早期 1215

2.龙山中期 1221

六 结论 1231

第三节 白陶和泥质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 1239

一 前言 1239

二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239

三 数据分析及讨论 1250

四 结论 1253

第四节 两城镇龙山文化的陶器消费、分布与生产 1253

一 绪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1253

二 两城镇不同种类陶器的消费模式 1255

三 刻纹陶片和鸟首器盖在不同区域的消费模式 1256

四 白陶的分布 1259

五 器形雅致的陶器 1262

六 大型陶器 1265

七 其他陶制品:纺轮 1271

八 两城镇遗址中陶器生产策略和劳动分配的潜在证据 1279

九 不同时期陶器生产策略的依据:各阶段陶器形制 1283

一○ 标准化的评估:罐形鼎的尺寸和纹饰 1291

一一 结论 1298

第五节 H31出土遗物的空间位置分析 1299

一 引言 1299

二 数据来源 1299

三 方法 1300

四 结果 1302

五 统计分析 1303

六 讨论 1307

七 小结 1307

第一三章 石器研究 1308

第一节 概况 1308

一 复杂社会中石器的生产和使用 1308

二 手工业专业化的考察 1309

三 龙山时期的区域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出现 1311

四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问题 1312

五 研究简史以及两城镇遗址年代序列 1313

(一)研究简史 1313

(二)地层学和年代学 1313

第二节 两城镇遗址石器组合 1314

一 概况 1314

二 打制石器概述 1315

三 石器组合 1315

(一)第一组:假定的木作加工工具 1316

1.石斧 1316

2.石锛 1320

3.石凿 1323

4.小凿 1324

(二)第二组:假定的种植和收割工具 1325

1.石铲 1325

2.石刀 1328

3.石镰 1331

(三)第三组:假定为狩猎或战争的石器 1334

1.石钺 1334

2.抛射尖状器(箭头和矛头) 1338

(四)第四组:假定的食物加工工具 1345

1.磨棒/手石 1345

2.石杵 1347

3.石臼 1348

(五)第五组:假定的皮革加工工具 1348

D形石拍 1348

(六)第六组:切割、刮削、舂捣类工具 1349

1.砾石石刀 1349

2.可用石片 1350

3.双面砾石砍砸器 1351

4.砾石砍砸器 1351

5.打制石刀 1352

(七)第七组:与加工、制作石器相关的石制品 1352

1.毛坯 1352

2.素材 1358

3.磨石 1360

4.石锤 1363

5.石钻及废料 1364

6.石锯 1365

7.石核 1365

8.石片 1366

9.微型石片 1367

(八)第八组:与制陶和石器生产相关的工具 1368

打磨/抛光石器 1368

(九)第九组:与个人装饰相关的石器 1370

饰品 1370

(一○)第十组:其他石器 1372

1.有槽磨石 1372

2.石调色板 1373

3.石纺轮 1374

4.不能确定用途的完整石器 1374

5.不能确定器形的石器断块 1374

6.陶质抛射尖状器 1375

7.骨质抛射尖状器 1375

第三节 两城镇遗址石器的石料来源 1381

一 从石料来源而引发出的龙山时期社会问题 1381

二 两城镇地区的地质概述 1382

1.绿泥/角闪片岩 1388

2.砂岩 1390

3.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凝灰岩 1391

4.本地出产的火成/岩浆岩 1393

5.玄武岩 1393

6.富含白云母的熔结凝灰岩和黑云母片岩 1395

7.很软的滑石片岩 1395

8.典型变质岩——绿色板岩和千枚岩 1396

9.黑曜石 1396

10.燧石 1396

11.软玉 1396

12.绿松石 1398

13.圆钝的海滩卵石 1398

三 小结 1398

第四节 实验考古学概况及研究目标 1401

一 模拟实验和人类行为 1401

二 磨制石器工艺研究简史 1402

三 本项研究中的复制品制作及微痕分析 1402

四 模拟实验的准备 1405

五 对于加工程序的观察和模拟实验 1407

1.实验中火的作用 1407

2.打制、琢制和磨制实验 1407

3.关于磨石的实验 1411

4.石器与石片的比率 1411

5.钻孔实验 1412

6.锯 1414

7.陶器打磨和石器抛光实验 1415

8.打磨陶器 1415

9.石器抛光 1415

10.抛光的其他方法 1417

11.皮毛加工 1417

12.结论和实验总结 1417

第五节 两城镇遗址石器的微痕分析 1418

一 概况 1418

二 具体研究 1418

1.高倍法和低倍法如何在研究中整合 1418

2.微痕模拟实验 1419

3.进行微痕分析的样品概况 1419

4.方法 1421

三 石器制作程序 1424

1.装柄证据 1427

2.使用形成的痕迹 1429

3.使用微痕的历时变化 1454

第六节 磨制石器制作与微型石片——关于两城镇遗址石器加工区域的识别 1466

一 概况 1466

二 具体研究 1467

1.石片确认 1467

2.石片分析方法 1467

3.石片出土考古背景 1470

4.研究方法 1470

5.分析结果 1474

6.分析结果的考古学意义 1480

三 小结 1484

第七节 两城镇遗址石器的生产、分配及消费:分期分析的结果 1485

一 概况 1485

二 具体研究 1486

1.理论建构 1486

2.第一期石器 1488

3.第二期石器 1496

4.第三期石器 1507

5.第四期石器 1515

6.两城镇遗址石器的生产特征 1533

7.交换、精英阶层对资源的控制以及两城镇遗址石器生产的特征 1543

8.两城镇遗址与城市化的出现 1545

三 小结 1549

第八节 结论 1550

一 对于两城镇遗址石器生产性质的认识 1550

1.石器形态 1550

2.石料种类 1550

3.石器生产技术 1551

4.石器的使用 1551

5.谁在制作石器 1552

二 未来研究展望 1552

第九节 参考文献 1556

第一四章 人为活动化学残留物研究 1575

一 简介 1575

二 背景介绍 1576

1.考古学中的沉积物化学:方法和理论 1576

2.人类居住场所人为活动化学残留物在沉积物中的形成 1576

3.人为沉积物的多元素性 1578

4.民族考古学研究 1579

5.对沉积物样品中残留物的提取 1580

6.残留物的鉴定 1582

7.对卡塔胡由克五号建筑物的研究 1583

三 两城镇的土壤样品 1585

1.两城镇研究:材料和方法 1585

2.结论一:民族考古学样品 1589

3.结论二:地面考古学样品 1590

四 讨论和结论 1593

第一五章 结语 1596

第一节 田野考古工作方法的探索 1596

第二节 龙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关系、文化特征与聚落结构 1597

一 各发掘区龙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对应关系 1597

二 龙山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 1600

1.城墙和环壕 1600

2.房屋建筑 1601

3.埋葬制度和习俗 1602

4.发掘出土最多的遗物——陶器 1602

三 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结构及其变迁 1603

第三节 多学科合作研究的主要收获 1604

一 地质考古 1605

二 遥感考古 1605

三 人类遗骸研究 1606

四 动物考古 1607

五 植物考古 1608

六 化学残留物分析 1610

1.混合型古酒研究 1610

2.人为活动化学残留物研究 1611

七 石器研究 1611

1.关于钺和镞 1612

2.石拍 1612

3.与加工和制作石器相关的材料 1612

八 陶器研究 1615

第四节 两城地区龙山时期的社会组织 1617

后记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