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过程的物理机制 看物理学如何“入侵”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钟学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520306607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考察了人脑中各种可能的非平衡定态,由此探讨了意涵形成、记忆、思考决策等主要心理过程的物理机制;指出“自我”感觉源自主控中心的自反馈,它是产生个体意志的核心。由于自反馈的监督作用,个体意志自由不是抽象的随心所欲,而必须服从广义的变分原理,遵守普遍的因果律。考察了思想结构的两种形成方式:动力学因果途径(逻辑途径)和自组织途径,后者系自组织理论在思维现象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完全符合一般结构和秩序形成的普遍概型。从低层次运动出发分析了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们只是思想正确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且思想系统的无矛盾原则与物理系统稳定性的能量原则相通。这些研究证明思维运动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必须服从普遍的自然规律,以“灵魂”冒充个体意志的神秘主义假设毫无根据,进而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情感、情绪、个性、人格和潜意识、灵感等心理学的专门课题。

前言 1

第一章 智能的产生 1

第一节 自然界系统的进化 1

第二节 自主系统的概念 4

第三节 学习活动和人工智能 7

第四节 创新活动,人工智能的极限 12

第五节 自反馈:创新机制和自我意识 17

第六节 记忆和自反馈 23

第七节 智能系统的机器原理 28

第八节 从机器到人 32

第二章 心理现象的物理描述 37

第一节 思想的意涵 38

第二节 记忆机制,定域分区模式的困难 43

第三节 信息加工和存储 56

第四节 感觉和知觉 62

第五节 情景和语义结构,暗信息 67

第六节 意涵共识和语言表达 74

第七节 形象和逻辑(语义)思维 80

第八节 知和懂,概念的关系网 84

第九节 推理、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定位 93

第十节 心理—物理平行主义 101

第三章 意志问题的表述 105

第一节 意志的一般概念 105

第二节 当前事件 110

第三节 决策和监控 116

第四节 当前事件的唯一性 121

第五节 输入—输出模型 125

第六节 决策的末态性质 133

第四章 选择的概念 137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选择 137

第二节 选择作为信息过程 141

第三节 概率的缩并 146

第四节 选择价值 150

第五节 选择的模型化 152

第六节 判断作为选择 157

第五章 思维的自组织运动 160

第一节 思想结构形成的两种方式 160

第二节 思维的稳定性和向稳定的发展 166

第三节 思想实验、能动性和错误 175

第四节 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应用 179

第五节 低层次的随机性(灵感) 186

第六节 思想的自组织 189

第七节 形象思维的自组织运动 196

第八节 学习和创新的交织 201

第六章 选择模型 204

第一节 智能系统概述 204

第二节 利益和非平衡定态 207

第三节 变分原理 215

第四节 思维的因果性原则 221

第五节 理性抉择 225

第六节 心理选择的物理本性 229

第七节 综合选择价值 233

第八节 意志何以要“自由” 235

第七章 经验 240

第一节 成功和失败的记忆 240

第二节 经验记忆的累进增值作用 243

第三节 理性抉择vs.经验抉择 246

第四节 成功和真理 248

第八章 情感和情绪 252

第一节 选择倾向形成的基础 252

第二节 情感和情绪的起源 254

第三节 情感 256

第四节 情绪 260

第五节 玻尔的并协原理 263

第六节 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逻辑和形象思维的不同功能) 265

第九章 个性和人格特质 268

第一节 个性的形成 268

第二节 遗传和生理要素 270

第三节 论自我 273

第四节 什么是人格精神 275

第五节 物理学家如何看待“人文” 278

第十章 潜意识和灵感 281

第一节 主控意识vs.潜意识 281

第二节 潜意识的判断 285

第三节 潜意识向显意识的过渡 288

第四节 潜意识的思想背景 290

第五节 灵感和联想的随机性 292

第六节 猜和灵感的逻辑检验 294

附录一 非平衡定态的说明 296

附录二 充足理由律和因果律的说明 301

附录三 地球上生命和思维的产生 303

附录四 语义结构的产生 308

附录五 系统的层次过渡和新信息的产生 319

附录六 关于概念的定义 324

附录七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 327

附录八 人脑中信息编码的物理分析 329

附录九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334

后 记——关于思维本性的大胆通盘假设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