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景观 1
1.1.1 景观的概念 2
1.1.2 景观的基本特征 5
1.1.3 景观要素和景观结构成分 6
1.2 景观生态学 7
1.2.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7
1.2.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 8
1.2.3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 9
1.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11
1.3.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11
1.3.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16
1.3.3 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17
1.3.4 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色与领域 20
1.4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3
1.4.1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23
1.4.2 景观生态学整合 24
1.4.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任务 26
第2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31
2.1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31
2.1.1 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 32
2.1.2 等级系统理论 33
2.1.3 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35
2.1.4 时空尺度 36
2.1.5 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 40
2.1.6 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 41
2.1.7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42
2.1.8 复合种群理论与源汇模型 43
2.2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45
2.2.1 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46
2.2.2 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46
2.2.3 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47
2.2.4 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47
2.2.5 景观的文化性原理 48
2.2.6 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48
2.2.7 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49
第3章 景观形成因素 51
3.1 地质地貌因素 51
3.1.1 地貌营力 51
3.1.2 主要岩石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52
3.1.3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景观特征 54
3.2 气候因素 59
3.2.1 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区 59
3.2.2 气候与景观特征 62
3.2.3 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 63
3.3 土壤因素 65
3.3.1 土壤及土壤分类 65
3.3.2 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66
3.3.3 土壤的景观意义 70
3.4 植被因素 71
3.4.1 植被类型 71
3.4.2 植被分布 72
3.4.3 中国植被分区 74
3.4.4 植被对景观的作用 76
3.5 干扰 77
3.5.1 干扰的概念及类型 77
3.5.2 干扰状况 78
3.5.3 干扰的景观意义 79
第4章 景观结构 82
4.1 斑块 82
4.1.1 斑块的定义 82
4.1.2 斑块的起源、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83
4.1.3 斑块大小 85
4.1.4 斑块形状 88
4.1.5 斑块的数量结构与空间构型 90
4.1.6 斑块的尺度性和相对性 90
4.1.7 斑块的其他生态特征 91
4.2 廊道 92
4.2.1 廊道的起源及其持续性 93
4.2.2 廊道的类型 93
4.2.3 廊道的结构特征 94
4.2.4 廊道的功能 95
4.2.5 廊道典型类型 97
4.3 本底 98
4.3.1 本底的判定标准 98
4.3.2 本底的结构特征 99
4.4 景观结构模型 103
4.4.1 斑块—廊道—本底模型 103
4.4.2 网络—结点模型 104
4.4.3 生态安全格局模型 107
4.4.4 梯度格局模型 110
4.4.5 源—汇模型 110
第5章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115
5.1 景观异质性 115
5.1.1 景观多样性 115
5.1.2 景观异质性 117
5.1.3 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121
5.2 景观空间格局 125
5.2.1 景观格局的概念和成因 125
5.2.2 景观格局的意义 125
5.2.3 景观格局的类型 126
5.2.4 景观格局分析 128
5.2.5 景观指数和景观分析软件 130
第6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139
6.1 景观过程 140
6.1.1 景观过程的动力与运动机制 140
6.1.2 景观生态流 144
6.2 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 151
6.2.1 景观要素对流的影响 152
6.2.2 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58
6.3 景观的一般功能 164
6.3.1 景观的生产功能 164
6.3.2 景观的生态功能 167
6.3.3 景观的美学功能 170
6.3.4 景观的文化功能 174
第7章 景观动态变化 178
7.1 景观稳定性和景观变化 178
7.1.1 景观稳定性概述 179
7.1.2 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及作用强度 183
7.1.3 景观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空间模式 188
7.2 景观变化的时空尺度 193
7.2.1 景观变化的尺度等级 194
7.2.2 景观变化的尺度依赖性 195
7.2.3 景观变化的尺度推绎 199
7.3 景观变化中人的作用 201
7.3.1 自然景观中人类的干扰作用 201
7.3.2 管理景观中人类的改造作用 204
7.3.3 人工景观中人类的构建作用 205
7.4 景观生态建设 206
7.4.1 景观生态建设概述 206
7.4.2 农业景观生态建设 208
7.4.3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212
7.4.4 干旱区景观生态建设 213
7.4.5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215
第8章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 219
8.1 景观生态分类 219
8.1.1 景观生态分类的概念 219
8.1.2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220
8.1.3 景观生态分类的方法 220
8.1.4 景观制图 225
8.2 景观评价 225
8.2.1 景观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225
8.2.2 景观评价内容和方法 226
8.2.3 景观评价程序 227
8.2.4 主要景观类型的生态评价 228
8.3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实例 235
8.3.1 确定评价的时空范围——广州白云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概况 235
8.3.2 评价步骤 235
8.3.3 构建评价体系 237
8.3.4 景观保护等级划分 245
第9章 景观生态规划 247
9.1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247
9.1.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 247
9.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250
9.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253
9.2 景观生态规划内容和方法 253
9.2.1 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工作步骤 253
9.2.2 景观生态规划要点 256
9.2.3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258
9.3 国内外景观生态规划 260
9.3.1 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规划 261
9.3.2 德国的景观生态规划 264
9.3.3 日本的景观生态规划 266
9.3.4 美国的景观生态规划 267
9.3.5 中国的景观生态规划 268
9.4 景观生态规划案例 269
9.4.1 泰安市东庄镇概况 269
9.4.2 东庄镇景观生态适宜性和敏感性评价及分区 270
9.4.3 东庄镇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及规划 275
第10章 典型景观生态规划 278
10.1 森林景观生态规划 278
10.1.1 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278
10.1.2 河岸森林景观与流域生态安全 279
10.1.3 森林公园规划 280
10.2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规划 285
10.2.1 自然保护区规划目标 285
10.2.2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规划 286
10.3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 288
10.3.1 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288
10.3.2 风景名胜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289
10.3.3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290
10.3.4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291
10.4 湿地景观生态规划 292
10.4.1 湿地及其景观结构与功能 292
10.4.2 湿地景观面临的主要威胁 293
10.4.3 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294
10.4.4 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途径和方法 294
10.5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296
10.5.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297
10.5.2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 298
10.5.3 典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案例 299
10.6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301
10.6.1 城市绿地景观的组成结构特点 301
10.6.2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和原则 302
10.6.3 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规划目标和步骤 303
10.6.4 城市绿地景观格局规划 304
第11章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306
11.1 全球气候变化 306
11.1.1 全球候变化 306
11.1.2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 307
11.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 307
11.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图景 308
11.2 全球气候变化对景观的影响 309
11.2.1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景观的影响 309
11.2.2 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景观的影响 314
11.2.3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315
11.2.4 全球气候变化对荒漠景观的影响 316
11.2.5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景观的影响 317
11.3 景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318
11.3.1 森林景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319
11.3.2 山地景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321
11.3.3 草原景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322
11.3.4 城市景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323
11.3.5 农业景观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324
11.4 景观生态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324
11.4.1 景观尺度上全球变化的研究 324
11.4.2 景观生态学在海洋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326
11.4.3 景观生态学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理论应用 329
11.4.4 景观生态学在自然资源适应性管理中的应用 332
第12章 景观生态数量化方法 335
12.1 景观生态数量化研究方法概述 335
12.1.1 景观生态数量化研究的意义 335
12.1.2 景观生态数量化研究方法的分类 336
12.2 景观生态研究数据 338
12.2.1 景观生态研究的数据类型 338
12.2.2 景观生态研究数据的收集 340
12.2.3 景观要素分类 341
12.2.4 景观分类图的编绘 346
12.2.5 景观格局分析空间取样方法 348
12.3 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350
12.3.1 景观要素斑块规模 350
12.3.2 景观要素斑块形状 352
12.4 景观异质性分析 353
12.4.1 景观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 353
12.4.2 景观多样性 354
12.4.3 景观镶嵌度和聚集度 355
12.5 景观要素空间相互关系分析 357
12.5.1 同质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 357
12.5.2 异质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357
12.6 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58
12.6.1 景观要素空间分布随机性判定 358
12.6.2 景观要素空间分布趋势面分析 363
12.6.3 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聚块样方方差分析 364
12.6.4 景观空间自相关分析 365
12.6.5 地统计分析 366
12.7 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 367
12.7.1 景观模型概述 367
12.7.2 马尔柯夫模型及其应用 369
12.8 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及其应用 373
12.8.1 Fragstats简介 373
12.8.2 Fragstats数据格式 374
12.8.3 Fragstats输出文件 374
12.8.4 Fragstats指标简介 375
12.8.5 Fragstats菜单及操作简介 375
参考文献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