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状况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广侠,刘晓苏编著
  • 出 版 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67219328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全书透视了当前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梳理了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世界意识与开放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生命意识、性教育等素质及评价机制,分析了影响素质教育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第一章 中小学生成长发展基本状况透视 1

第一节 当前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概况 1

一、当前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 1

二、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 3

三、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7

第二节 当前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9

一、体质与健康状况结构性失衡问题 10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负担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11

三、心理发育结构性失衡问题 14

第三节 当前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问题诊断 17

一、国情使然 17

二、观念使然 19

第二章 学生基础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的培育 26

第一节 培养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的必要性 26

一、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 26

二、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培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9

三、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培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30

第二节 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32

一、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内容的主要依据 32

二、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 34

三、中小学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36

第三节 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 39

一、道德品质养成的基本环节 39

二、公民意识培育的方式 45

第三章 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育 48

第一节 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48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48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51

三、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54

第二节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56

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不尽完善 56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 57

三、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自豪感 58

四、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缺失 59

第三节 用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素质的路径 60

一、近年来用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育学生的实践 60

二、拓宽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学生路径的着力点 65

第四章 学生世界意识与开放精神的培育 74

第一节 全球化与学生世界意识及开放精神的培育 74

一、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内涵 74

二、世界意识形成的历史渊源 80

三、中小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85

第二节 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的内容 87

一、世界意识的独特特征 87

二、中小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的内容 91

第三节 学生世界意识与开放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对策 96

一、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溯源 96

二、我国中小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的现状 99

三、中小学生世界意识和开放精神培育的对策 103

第五章 学生素质教育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07

第一节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107

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内涵 107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意义 110

第二节 影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117

一、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 117

二、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 121

第三节 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22

一、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 123

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125

第六章 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关爱生命话题 130

第一节 关注生命是素质教育的崭新视角 130

一、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丽 130

二、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过程 133

三、有效引导学生叩问生命的意义 137

第二节 提升生命质量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旨归 139

一、素质教育中注意唤醒个体生命的潜能 139

二、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活出个体生命的精彩 141

三、素质教育中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145

第三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过上美好生活 149

一、明确教育与美好生活的关联性 149

二、素质教育应凸现生命关怀 152

三、创造有利于学生过上美好生活的条件 155

第七章 学生性教育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160

第一节 素质教育中学生性教育的进展 160

一、性教育的禁闭阶段 160

二、性教育的萌动阶段 163

三、性教育的发展阶段 164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中学生性教育的问题 166

一、来自家庭的问题 166

二、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167

三、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 169

四、缺乏完善的学生性教育理论体系 170

五、缺乏素质精良的专业性教育工作队伍 170

第三节 素质教育中学生性教育的对策 171

一、树立科学的性教育观 172

二、性教育要从小抓起 173

三、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性健康教育 174

四、注重性教育的学科化、课程化 175

第八章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机制 183

第一节 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评价概述 183

一、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 184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价的分类 185

三、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价的特点 187

第二节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现状 187

一、道德品质发展水平现状 188

二、学习能力素养水平现状 189

三、综合素质水平现状 190

第三节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价的体系 191

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192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方法 193

三、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 194

第四节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建构 204

一、建立政府保障制度 205

二、学校评价机构的建设 206

三、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207

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体系 208

第九章 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212

第一节 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校园文化的价值 212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213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的需要 214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15

第二节 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216

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217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误区 218

第三节 中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塑造 223

一、关于校园文化和品牌建设的思考 223

二、塑造特色文化品牌需要把解决问题与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 225

第十章 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团队组织建设 235

第一节 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的现状 235

第二节 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244

一、部分学校领导对团队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 245

二、团队干部自身素质欠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246

三、团队组织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247

四、工作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需求 248

第三节 创新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的举措 249

一、提升重视程度是增强中小学团队组织活力的组织保证 249

二、党组织的支持是开创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新局面的关键 251

三、队伍建设是增强中小学团队组织活力的基础 251

四、练就自身本领是增强中小学团队组织活力的不竭动力 253

五、加强基础建设是加强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 253

第十一章 中小学课程德育的现状与创新实践 262

第一节 中小学课程德育的现状 262

一、多方面重视课程德育的格局基本形成 263

二、师资配置情况 263

三、教材选用情况 263

四、课程实施状况 265

五、课程实效性评价 269

第二节 中小学课程德育的问题 270

一、课程地位弱化 271

二、课程目标错位 272

三、课程主体性缺失 273

四、课程实践性不足 274

五、课程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275

六、多媒体运用存在误区 277

七、课程教学评价存在不足 278

第三节 创新中小学课程德育的实践 280

一、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充分认识学校课程德育的发展价值 280

二、加强管理,创设中小学课程德育发展的局面 284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核心地位 285

四、创设多样化的课程德育方法 286

五、加强课程德育实践 288

第十二章 网络背景下德育有效性的机制创新 292

第一节 网络背景下德育建设的意义 292

一、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93

二、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94

三、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94

四、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建设是继承优秀道德传统的必然选择 296

第二节 网络背景下德育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297

一、网络背景下德育建设的机遇 297

二、网络背景下德育建设的挑战 301

第三节 构建网络背景下德育有效性机制的策略 305

一、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305

二、提高教师的网络德育能力 309

三、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311

四、加强和改进学校网络系统,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 314

第十三章 中小学“家校社”教育的整合 317

第一节 中小学“家校社”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317

一、协调“家校社”教育的方向,必须进行有效的教育整合 317

二、实现“家校社”教育优势的互补,必须进行教育整合 319

三、克服“家校社”教育各自的弊端,需要教育的整合 320

第二节 中小学“家校社”教育整合的依据 323

一、素质教育中人的整体性 323

二、学生成长中教育的整体性 325

三、教育环境中生活的整体性 327

第三节 中小学“家校社”教育整合的运行机制 330

一、教育整合的沟通机制 331

二、教育整合的活动机制 333

三、教育整合的资源共享机制 335

四、教育整合的监督机制 335

五、教育整合的保障机制 336

主要参考文献 339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