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
一 研究的缘起 1
二 研究的意义 6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7
一 国内研究现状 8
二 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 13
三 国外研究状况 15
第三节 运用方法与写作思路 20
一 历史人类学的“深描”法 20
二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 21
三 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21
四 口述史方法 22
五 文献研究法 23
第四节 村庄的选择与调查的过程 24
一 为何选择西村 24
二 调查的过程 27
三 相关概念以及研究范围的确定 29
第五节 章节安排与内容 30
第二章 西村:一个位于南洞庭湖的村庄 33
第一节 西村建制与自然环境 33
第二节 西村的农作物生产与性别分工 37
第三节 人口发展历程 45
第四节 姓氏、家庭结构与妇女 49
第五节 村庄政治结构 52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村落政治 52
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村委会 54
第三章 浮出历史地表:西村传统生育文化 62
第一节 传统的生命观与身体观 64
一 西村的生命观、宇宙观 64
二 对身体的理解:有等级的身体 71
第二节 生产之道:疼痛的记忆 75
一 怀孕的禁忌 75
二产房的选择与布置 77
三 分娩方式 78
四 接生者的选择 79
五 难产之处理 81
第三节 生育的动力与压力 84
一 生育:为延续香火 84
二 生育:为提供劳动力 87
三 生育:为光宗耀祖 89
第四节 小结 91
第四章 新观念与旧思想的碰撞:计划生育的开端(20世纪50-60年代) 92
第一节 妇女的处境:两种生产的冲突 94
一 妇女解放:参加社会化劳动 95
二 解放路上的苦与痛:内与外的冲突 103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开端:妇女与国家 108
一 妇女的心声:少生少育 108
二 国家的考量: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与出台 113
三 西村的行动:妇女干部的重要性 117
第三节 节育知识的宣传:新观念的传播 124
一 计划生育专业人员的培养:西村两位积极分子 124
二 文字资料的宣传:以《湖南妇女报》为例 132
三 避孕方法的推广 139
第四节 不尽人意的结果:旧思想的顽固 144
一20世纪50-60年代西村的生育情况 145
二 五味杂陈:妇女对待节育的矛盾心理 148
三 不尽人意的结果 151
第五节 小结 158
第五章 由犹豫到接受: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 161
第一节 计划生育工作组入村 163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与推广 163
二 集体化体制下的西村 168
第二节 阻力与压力:计划生育任务的落实 177
一 多种形式的宣传与动员 178
二 计划生育任务的规划与制定 188
三 干部们的两难处境:国家政策与村落文化 196
第三节 对身体的控制:各种节育方法的使用 201
一 口服避孕药:难忘的经历 201
二 宫内节育器(上环):身体的第一次接触 205
三 人工流产:从限制到放任 210
四 绝育:从输精管结扎到输卵管结扎 212
五 节育的复杂性:多种节育方法的“体验” 215
第四节 两位结扎者(绝育者)背后的故事 218
一 吃螃蟹的女人:西村最早的女性结扎者 220
二“越界”:西村最早的男性结扎者 224
第五节 小结 230
第六章 冲突与妥协:独生子女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20世纪80年代) 233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西村妇女 235
一 集体的解散与妇女的土地权益问题 235
二 家庭农副业的发展与性别分工 239
三 村委会的巩固与女性政治权利的消减 243
第二节 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的登场 246
一“四个现代化”与人口问题 247
二 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在西村的登场 250
三 正面交锋:奖励与惩罚 253
四 西村妇女主任:模范与辛酸之路 258
第三节 沉重的肉身:妇女们的压力 263
一 解放抑或负担:精神上的压力 264
二 肉体上的重负:避孕、体检的对象 269
三 政策中的性别盲视 272
第四节 弱者的“武器”:妇女们的应对措施 275
一 抵抗:社会关系的利用 275
二 躲藏与外逃:“超生游击队”的产生 280
三 一个“超生户”的心路历程 282
第五节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型生育观的形成 287
一 婚姻形式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287
二 妇女地位的上升与家庭决策 291
三 少生、优生的生育观 294
第六节 小结 297
第七章 结语 301
一 计划生育改变了传统生育文化吗 303
二 避孕、节育的对象能不能向男性倾斜——改变男优女劣的身体文化 305
三 村庄及村组织的重要性 308
四 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地位 310
参考文献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