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编 2
毛泽东:谁赢得人民,谁就赢得未来 2
学不成名誓不还 4
愚公移山为人民 8
团结——批评——团结 11
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8
要立大“志”,不要存大“己” 20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23
永远不脱离群众并帮助他们 25
刘少奇:历史是人民写的 30
坚持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品格 32
“对人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党性 38
处理与领袖、群众、亲友关系中的人格魅力 41
朱德:要革命的跟我走 50
政治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矢志不移 52
是非原则:坚持真理,求真、求实、求是 56
治军原则:党指挥枪,勇敢加技术 60
党性原则:善于团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64
任弼时: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 72
勤奋成就“青年最亲密的导师” 74
奋斗不息的“骆驼精神” 80
视“名誉为第二生命”的革命者 85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92
“一百年不动摇”的坚定意志 94
“三落”能“三起”中的乐观主义因素 99
终生不返乡的人民情怀 102
陈云:讲真理,不讲面子 106
探求真理——“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 108
发展真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13
对待真理——“论事不论脸” 116
江泽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122
身体力行: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突出素质 124
坚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表率 127
带头到第一线抓落实解难题 130
第二编 142
彭德怀:“我不能白吃人民的东西” 142
面对民族危难——敢于“横刀立马” 144
捍卫真理——“九死其犹未悔” 148
与士兵关系——“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153
拒绝对他的宣传——“我不过是毛主席路线的追随者和执行者” 155
遭遇磨难之后——“不要因为我给他们留下什么牵连” 156
刘伯承:做“中国的布尔什维克” 160
做“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多次丢官,信念弥坚 162
“治军必先治校”,不计个人得失,主动请缨办军校 170
贺龙:怕死不革命 174
“两把菜刀闹革命”,南昌起义中的非共产党员总指挥 176
挫败张国焘的阴谋,顶住林彪的淫威,绝不允许“军权高于一切” 179
官兵一致,爱兵如子,人格魅力产生巨大凝聚力、战斗力 182
陈毅:人民“重生亲父母” 186
勇改己过,“道歉亲上门” 188
待人以宽、以信、以诚,“周围是友情” 191
生活俭朴,“勤俭是吾宗” 192
重学习、修养:留下历史箴言 194
罗荣桓:有一份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 200
忠诚令毛泽东感动:“国有疑难可问谁?” 202
厚德溶化分歧:“善于团结的楷模” 205
严师与慈父齐名:“永远干革命”成为留给子女的最后遗言 207
徐向前:任务重于生命 212
同张国焘共事五年多,50%不能合作。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214
严于责己,让功揽过,对红四方面军南下和西路军失败后执行返回陕北的“决议”,“抱憾终身” 218
对部下“教之严,爱之深”,对群众温暖如春,“是帅又是兵” 221
聂荣臻:功劳是大家的,责任是自己的 224
原则性的分歧必须讨论清楚,工作上的意见分歧不可盛气凌人,个人之间的分歧“和为贵” 226
“政治食粮和吃饭一样重要”,在危机和困难面前,靠什么鼓舞士气?唯一的方法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 231
“人是不可以一天没有精神食粮的”,我一辈子从事革命活动,怎么能不知道不关心国家大事呢? 233
叶剑英:虚心劲节是吾师 238
人生定向:为人民“矢志共产宏图业” 240
关键时刻:“吕端大事不糊涂” 242
伟人暮年:“应向青年寻后继” 246
第三编 252
张闻天: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252
赤心向党,最年轻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254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毕生不悔 257
淡泊名利,三让“总负责”,被毛泽东称为“明君” 260
勤于学习,博学多才,为党留下丰富精神财富 262
“诲人不倦”的“红色教授” 264
李先念:不能把成功的事业当成自己私人的家当 268
为革命发奋学习 270
为信仰历尽艰辛 272
为维护真实的历史挺身而出 273
为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殚精竭虑 277
杨尚昆:为人民甘当“马掌铁,磨灭方休” 282
破数万卷书,秘诀在于“精读加速读” 284
尽“听用”之责:中办的工作必须忠诚和低调 286
靠清白传家,“廉洁是根本” 289
粟裕: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 292
勇于探索,百战百胜 294
忠诚为国,三次直陈 296
淡泊名利,三次让贤 300
黄克诚:写历史人物,要学司马迁 306
不盲从,不苟同,勇于坚持真理 308
不谋私,不懈怠,对党赤胆忠心 311
不居功,不擅权,终始谦虚谨慎 313